學校文化活動是整個社會在文化活動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種文化活動,學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不能比擬的。學校文化必須充分的去利用學校的各種因素,形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信念、手段、語言、環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質。建設特色學校文化,以校園活動室設計主題為和平鴿詩歌活動室。學校文化和平鴿詩歌活動室設計建設分為四個區域:演講區、創作分享區、教師交流區、休閑學習區。學校文化和平鴿詩歌活動室設計,天花以藍天白云結合留個不同風格的鴿子造型藝術燈,寓意和平鴿在藍天自由飛翔,講臺是為詩歌朗誦分享用,圓桌設計方便學生交流創作分享。
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主陣地之一是校園的墻壁。校園的墻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熏陶、引導和感染師生職工情操和素質的巨大的推動力量。學校遵循育人為本的原則,建設高雅別致、豐富多彩的校園墻壁文化。在環境建設中讓墻壁與花草說話,讓師生生活在如詩如畫的書香校園環境中,著力于校園“教育文化長廊”建設,時時處處為廣學校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食糧,激發學生向上、從而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激起求知欲。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主陣地之一是校園的墻壁。校園的墻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熏陶、引導和感染師生職工情操和素質的巨大的推動力量。
任何一所學校,都有一個從小到大和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無不凝聚著一代代辦學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廣大師生以校為家、以校為榮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一代又一代師生的不懈努力,才鑄造了學校精神,發揚了學校精神,改造了學校精神。由此可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學校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學校精神的延續。“傳道、授業、解惑”是每一個教師的光榮職責,而每一個學生也都應具有尊師重道的基本品質,教師與學生應在多邊交流中建立親密的、互助的合作關系,共同探討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和萬物的真理,促使學校精神之花盛開。
面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價值取向,學校就要堅持科學的、和而不同的發展觀,從個性多樣化的統一看發展的“和”,而不是統一規格的“同”。要尊重教師,最大限度地激活人力資源,讓教師在這充滿陽光的環境里,專心謀事而無需分心謀人,師德與師能的卓越品質得到鍛造。這是實現教師發展訴求的魅力所在。辦教育,辦學校,這是需要有志于此的人士為之獻出全部身心的事業,來不得半點浮躁和虛驕。然而,彌漫于世的浮躁情緒,對教育,尤其是對學校文化建設和發展產生著諸多不良影響。
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一直備受學校教育者的關注,它是師生在一定的環境中創造出的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學習氣氛和校園精神。在大家提倡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校園文化在建設和諧書香校園的過程中更能彰顯其獨特的魅力。一位哲人曾說:“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學校的校容校貌校園環境表現出一個學校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應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校園文化建設應根據學校歷史、特色、需求,結合現實情況去打造一個教育品牌,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當學校經過長期的建構積淀成為學校精神,學校文化便進入了成熟期,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持續地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校園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它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氛圍。校園文化滲透在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體系、校園活動等各個方面。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在無形中為學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間和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健康積極發展,從而為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的基礎。校園文化,是學校建設的靈魂。因此,一個學校的文化定位尤顯重要。而文化與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兩個概念的內涵有重疊的部分,但絕不等同。文化偏重于精神和意識形態層面,文明則偏重于物質創造。因此,文化是需要積淀和傳承的,不可中斷;而文明是可以開創的。基于這種理解,校園文化的建設,主要是精神文明與意識形態的建設。首先是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定位,這關切到辦學理念與辦學思想的問題。
對文化建設存在諸多誤解,認為校園文化就是偏于硬件設施建設,而不太注重豐富的精神文化建設,注重的是外部的輸血、投資,而忽略了內在的造血機制的創立和傳統資源的開掘與利用,以致出現了設施豪華與精神缺鈣的傾向。有的甚至認為農村小學辦學條件有限,教育與學習是課堂上的事,茅屋陋室也出人才,校園環境與育人無關,只要抓好課堂教學就行。
校園文化建設是建設和諧校園的一個有力而有效的渠道。學校應遵循“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體現個性、促進發展”的原則,注重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精心打造獨具特色與魅力的校園文化,不斷促進學校的和諧、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近年來,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內涵發展之路,以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廣大中小學校長的共識。所謂內涵發展,就是要改變目前的現狀――許多中小學校已完全陷入了“同質化競爭”的惡性循環之中,通過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校的特色發展,尋找新的發展模式。那么,靠什么來促進學校的內涵建設,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擴學校校生存發展的空間,從國內外一些知名學校的成功辦學經驗看,應該是學校文化。學校文化特別是作為其核心的辦學宗旨和價值取向確立后,能夠增強學校師生員工的目標意識,引領其思想和行為朝著明確而高尚的方向發展。
而學校的環境文化建設,我認為一定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做到科學合理,通俗說法就是合適的才是有文化的。有的學校,校園面積本身不大卻建造了面積很大的草坪和花池,綠化的效果雖然有所體現,但是以減少學生的活動場地為代價的,這是不合適的;有的學校,為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每個墻壁上都畫上了圖畫或是標上了標語,還美其名曰“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一些學校的墻壁是有說話功能了,但需要說怎樣的話沒有學校本身的思想體現和系統構建,零碎的畫面和空白的標語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減弱而不是加強。因此,我認為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應該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構建“適度”而“精致”的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