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一特點,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可采取多渠道籌措經費、重點建設等措施,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可將校園文化建設經費納入學校預算,在人、財、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并積極動員社會人員、團體參與,籌措資金,確保校園文化建設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同時,充分抓住近年來合格學校建設、薄弱學校改造、班班通等教育工程實施契機,積極爭資上項,優化校園環境,改善辦學條件,構建符合學校辦學理念、宗旨的特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它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學校發展的獨特理念與發展特色,因此,校園文化以其獨特魅力貫穿于一個學校的發展始終,它體現了一個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文化氛圍和品味格調,特別是提高全體師生的凝聚力,營造優良的校風學風,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育優秀人才,促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校園是每個孩子學習生活的地方,是他們成長的搖籃,也是實現他們理想,放飛夢想的地方!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良好的校園環境給他們帶來的是溫馨、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對校園文化進行改造就是對校園的整體布局進行調整,以及對校園環境進行升華,讓學子們有著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對校園的整體布局進行調整,以及對校園環境進行升華,讓學子們有著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環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飛未來,教學樓走廊墻面文化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講: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
校園文化是一個特殊的、經過人們加工創造出來的校園環境,是一種隱性教育因素,這種隱形教育因素可以調動師生教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大學生提高自己文化修養,鞏固自己知識結構;可以潛移默化的啟迪教育學生,提高大學生覺悟,培養他們的進取精神;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良好文化環境的熏陶、暗示、感染,提高自己審美情趣,加強自身修養;還可以通過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目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以馬列主義、論文范文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使它落實到青年學生行動中,這將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等產生深刻影響,使他們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四有”新人。
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學校生活存在方式的集合。主要包括學校的學生、教師和領導,使在精神財富、物質追求以及處事 方式上具有一定的鮮明特性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校園改造、硬件設施等,成果文化——學術水平、科研成果、學科設置等,精神文化——價值體系 、教育觀念、精神氛圍等,規范文化——學校制度、校風校紀、道德紀律等。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由院系或學生組織的除教學之外的有關文學、藝術、體 育、社會實踐等文化活動以及文化環境等。校園文化是校園的靈魂所在,同時也是整個校園對外形象代表的重要體現,文化建設的作用不亞于校園戰略發展方向的確定,只有完善健全校園文化,方 能將校園戰略發展、校園快速發展拉入高速進程發展階段,確保整個教學系統有條不紊的實施與前進。
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一直備受學校教育者的關注,它是師生在一定的環境中創造出的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學習氣氛和校園精神。在大家提倡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校園文化在建設和諧書香校園的過程中更能彰顯其獨特的魅力。一位哲人曾說:“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學校的校容校貌校園環境表現出一個學校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應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校園文化建設應根據學校歷史、特色、需求,結合現實情況去打造一個教育品牌,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當學校經過長期的建構積淀成為學校精神,學校文化便進入了成熟期,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持續地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校園行為文化是師生文明素質的表現,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體現。表現在學生的文明行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以及學校人際關系等方面。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情操,影響一生的發展。因此,要培養合格人才,在青少年時期就必須高度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師的教育行為體現了師德水平和教學能力,學校干部、教師的教育行為和管理行為對學生的世界觀形成、心理成長、行為養成都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嚴格規范教師、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行為。此外,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有助于廣大師生員工的密切合作,從而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地發揮整體效應,共同完成學校的奮斗目標和工作任務。
促使個體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我;他們也相信人天生是善的,在提供另外適當的成長和自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高素質的教師不僅能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榜樣與力量,也是 學校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希望源泉,更是提高我國基礎教育水平的前提基礎,提高全 民族的素質、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則指日可待。制度的執行過程是一個不斷揚棄和篩選的過程,久而久之,其內容必定會形成一種 習慣、風氣,教師們在這個過程中會對制度本身有更深入、更準確的理解,會把制度規 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這也就達到了學校育人的目的。所以,制度制定一定要征求 教師的意見,獲得教師的贊同,制定后的調整也不容忽視,這樣的制度規范才能成為教 師的行為方式,也會成為學校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