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要參與群體,以課內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設計校園雕塑的主題時,要考慮其自身的造型的藝術性;同時還要尊重校園的歷史文脈,反映出每個校園獨特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還應處理好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與建筑的關系以及與植物的配置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它們在校園景觀中“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體現其藝術價值,形成美好的意境。
育人有多種途徑,如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等,而環境具備文化因素后,就自然產生出育人功能,即環境育人。具體地說,一所學校如果具備優雅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純正的校風學風、濃郁的古韻今風、醉人的翰墨書香、濃厚的文化積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就必定會對師生產生熏陶、感染和互相激勵作用。因此,良好的學校環境會寓精神激勵于潛移默化之中,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微妙效應。
校園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既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職責,也承擔著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校園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過研究和宣傳科學理論,可以把人們緊緊地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具有引導作用,通過傳授人類文明,可以幫助人們培養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質。具有輻射作用,通過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可以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校園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它把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圖變成一種精神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圍中,出神入化的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是一種高超的德育教育藝術。 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僅局限于綠化、美化校園,應有重點地搞好校園主要景點的建設,辦好宣傳櫥窗、閱報欄、標語牌等,讓校園的每一個景點都發揮育人的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規范學生的行為,使他們形成自律,優美的校園環境使學生的行為操守更加規范。
以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為目的的各種講座、學術論壇等之所以深受學生歡迎,成為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因為這些文化形式在呈現文化的豐 富性,傳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時,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校園文化中的建設與引導作用。但在三屆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中,雖有《推崇名師,追求學術》和《院士是面 旗幟》等獲獎項目,但就其實質而言,仍然是“教師”圍繞“學生”的天體運行中行星與衛星式的關系。這一關系導致本應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設的精神家園,前者卻成了旁觀者。
說到校園文化中的中西融合,盧校長認為,往往體現在各種細節的經營中。但文化還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軟性文化,是人與人之間的息息相通。“如果校長常常在員工大會上“一言堂”,又怎能要求老師與學生相處會平等互動呢?我們學校很少開全員教工大會,大多是‘工作坊’模式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