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驗改革改變了學段設置,豐富了課程內容,改變了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學得更加豐富和飽滿,更加開放和廣闊,更加扎實和有效。學校在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授課模式也嘗試創新,部分學科采取走班選課形式。校內設立各種學生社團,給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
每所學校都有一群特殊群體——校友,作為校園文化熏陶和教學成果的先行實踐者,從他們自身發展看院校實力是毋庸置疑的。校友依靠自身創造的社會地位與財富,還有他們價值觀與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校園對他們的培養效果。作為后來者參考與追逐的目標,校友的成就越大,自身修養越高,對學生的激勵效果越明顯,學校的實力自然就越強。現在我們學校的校友也遍布全國,乃至世界,在不同的地方,傳揚著我們川農大的精神,是我們學校的驕傲。
通過課題研究,學校明確將寫字活動課提升為寫字教育,使寫字教育跳出了技能訓練的局限,通過對寫字教育理性的本質的把握,體現了學校教育的精神內核。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最高追求是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2002年,在專家的指導下,學校將寫字教育的目標鎖定在學校教育的兩個指向——人和文化上,從而完成了由關注學生外部發展到聚焦學生生命成長的提升。積極的價值引領,讓師生成為追求高品位學校文化的同行者。
育人有多種途徑,如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等,而環境具備文化因素后,就自然產生出育人功能,即環境育人。具體地說,一所學校如果具備優雅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純正的校風學風、濃郁的古韻今風、醉人的翰墨書香、濃厚的文化積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就必定會對師生產生熏陶、感染和互相激勵作用。因此,良好的學校環境會寓精神激勵于潛移默化之中,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微妙效應。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它是引領學校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學管理發生變革的靈魂。以創藝享文化建設的多年經驗來說,南京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在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宗旨,堅持因地制宜、重在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南京校園文化建設之育人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公司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當代特點和形勢需求,發揮出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使廣大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整體素質。
先進的理論如果沒有必要的普及,就不能植根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因此,學校要贏得長遠發展,必須要依靠整個教師團隊的精誠合作。一個優秀的團隊必定是積極向上、思想活躍、團結合作的集體。要老師們全面參與,要取得他們的認同,并轉化為自覺行動,首先必須共同學習。通過學習,讓老師們知道這是什么,要做什么,進一步還可做什么。在共同的學習(普及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理性層面的思考。通過經常性地學習、反思,使教師的思想統一到學校的共同價值觀的追求上來。然后再通過對年級組、備課組、辦公室等進行捆綁式評價方式,促進團隊力量的形成。
學校識別系統是將學校的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傳達系統(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傳達給學校的聯系者或團體(包括學校內部和社會大眾),鮮明的刻畫學校的個性、突現學校的精神,使大眾對學校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使學校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支持,從而達成宣傳目的的設計體系。它對打造具有文化競爭力的校園品牌,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起著積極而顯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