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是每個孩子學習生活的地方,是他們成長的搖籃,也是實現他們理想,放飛夢想的地方!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良好的校園環境給他們帶來的是溫馨、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狀態。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種漫步林蔭大道,與同學們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蒼天,激揚文字那種豪邁之情;走進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現代氣息的圖書館內,那種寧謐、神圣的氛圍讓你融入到書海的世界里,享受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懷;一方池塘,芬芳的花香,讓我們感受那花園般的清新。對校園文化進行改造就是對校園的整體布局進行調整,以及對校園環境進行升華,讓學子們有著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環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飛未來,教學樓走廊墻面文化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
校園文化是以培養學生和提高全員文化乃至綜合素質為目的,以物質文化為基礎,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一種文化。校園文化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先進性、教化性和輻射性,校園文化是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續和補充,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是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通過幾代師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職工、學生認同的有學校特色的行為方式、道德規范、教學原則、培養目標、學校傳統等因素,包括物質文化、制度和行為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次。
校園文化建設設計方案的規劃方案要高起點,學校結合自身的辦學理念、人文特征、文化品味、審美取向等因素,開展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統籌協調各方面關系,要分階段具體實施、分步驟進行現代化的硬件設施包括形象墻設計、展廳展館設計、文化墻設計、榮譽室設計等。理解學校文化建設系統包含精神理念、行為規范、視覺設計、環境裝飾、課程文化等五大子文化系統。在學校的發展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讓學校成為師生充滿生命活力的園地,讓學校成為師生充滿幸福的精神家園,讓學校中的每個人都珍愛生命、快樂成長。
首先具有先進性,校園文化是一種“高層文化”或“先鋒文化”。其次具有理想性,校園文化是一種理想主義文化,學校的主體是學校生,青年學生的本性是理想主義者,校園社會的外在封閉性和內在開放性為青年人理想主義精神的生長創造了條件,有其顯著的理想性。第三具有適應性,校園文化以具有相對獨立的學生社團為基礎,創造自己的文化特質和文化模式,因而容易根據時代條件和外界環境的變化改變自身和完善自身,有其較強的適應性。第四具有時代性,校園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發展密切相關,有其強烈的時代性。第五具有超前性,校園文化主體往往有濃厚的探索動力,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潮、反映新需求,出現新動向,有其較強的超前性和活躍性。
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是學校追求的管理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促進學校師生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學校在學風教風督促方面做的較為良好,有定期的課檢以及建立了學風督察小組。但仍存在部分問題,如有同學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希望學校能改善這種情況,也希望同學們能對此建言獻策。校園師生行為文化既是學校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學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體現。學校確定了“以師生發展為本,為師生成長服務”的辦學原則,依靠人并發展人,從而實現每一個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素質,每一名教師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技能與素養。學校的大部分同學綜合素質比較高,都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保持良好的日常道德修養,但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現象,例如教室桌椅亂涂亂畫、車輛亂停亂放、故意損壞公物等,更有甚者,在公共場合做一些損害他人利益的事,例如吸煙、大聲喧嘩。希望學校采取相應措施使這些不文明現象消失。
學校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時間性、群體性的行為規律,如大禮堂、食堂等人流較多的地方,綠地應多設捷徑,園路也適當寬些空間的組織與劃分應依據不同層次需要,組織不同活動空間各種設施設置、材料的選擇、景觀的創造要充分考慮師生的心理需求。從整體上確立學校校園景觀的特色是設計的基礎。這種特色來自于對學校校園所處的氣候、環境、地理、自然條件、歷史、文化、藝術的尊重與發掘。所謂特色,就是指學校校園總體景觀的內在和外在特征,它不是靠人隨意斷想與臆造的,而是對學校校園生活功能、規律的綜合分析,對人文、歷史與自然條件的系統研究,對現代生產技術的科學把握,進而提煉、升華創造出來的一種與學校校園活動緊密交融的景觀特征。
一所高校的校園文化越濃厚,其凝聚力就越強。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使其文化主體產生強烈的團隊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一些校園文化活動往往是以班級為單位展開的,班級成員為了完成活動,需要相互合作與協調,從而增加了彼此間的信賴感與凝聚力。校園文化作為校園精神的一種體現,是全體師生在實踐中集體認同的價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對其文化主體具有強大的整合力與號召力,從而激勵他們為共同的目標奮發進取。
“我們必須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著眼于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的校園文化建設必然以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指導方針,從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對教師素質要求中加以體現,引導師生員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教師的事業發展和師德培養以及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智力支撐和精神保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奠定堅實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基礎。
校園的文化墻是學校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是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風貌。校園的墻壁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讓墻壁“說話”,它是利用學校所有墻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學生,是一幅有“主體的畫”,是一首“無聲的詩”,但情深意切,融知識性、教育性、藝術性于一體,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目的。校園墻壁文化對學生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的作用,一個布局合理,生機盎然、整潔優美、蓬勃向上、健康和諧的校園墻壁文化,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必然產生巨大的影響。首先,精心布置校園墻壁文化。在學校在營造綠化、凈化、美化的校園,小橋流水,假山湖水,曲池噴泉,相映成趣;楊柳依依,綠草成茵,鮮花四季開放,每當中秋季節,丹桂飄香,沁人心脾。學校精心布置校園墻壁,讓一草一木一墻一磚都能說話。如在某小學學校校門口用灌木剪出的“立志成才”四個大字,廣場中間是“愉悅和諧”的大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