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墻的設計要圖文并茂,形態和樣式多樣,靜態和動態結合,傳統和發展交融。文化墻的設計更應避免單一或雜亂的格調,讓它有著生動的“姿態語言”,用不同的方式默默地對師生們發表“演說”,吸引他們的眼球,讓師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和影響。建設校園文化墻三忌“花瓶擺設”。它應該是校園文化“水乳交融”的自覺。總之,校園文化墻的建設,應該突出人本、追求審美、全息整合,形成人與校園環境生動而和諧的氣息。
學校校園文化是在學校廣大師生員工中通行的規范準則、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體系,是學校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重要標識。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行為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也叫做外顯文化,它是以某種文字符號為載體,將學校精神顯現于校園的各種標記物之中,如 :以標志化的外化形態表達辦學理念和精神的校牌、校徽、校服、校歌、校刊校報、櫥窗、板報、雕塑、學校建筑、教學科研設備設施等。校園制度文化是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一切文化活動的準則。它包括與學校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學校管理體制及其規章制度、組織機構及其運行機制、特定的行為規范等。校園制度文化從根本上決定著學校的正常運行和創新發展。
有的學校只重視物質硬件、管理制度、文體活動等“顯”性文化建設,忽視教師的精神風貌、思想理想信念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等“隱”性文化的構建;有的學校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師生的需要結合起來,人本意識不強;個別學校甚至把校園文化的創建和學校品牌的創建割裂開來,而實際上文化是品牌創建的基礎和靈魂。
如小學階段共六年,學生的年齡跨度較大,不同的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差別很大,為了增強教育的實效性,我們對各個年級教室的布置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一年級各班都精心布置了“拼拼、讀讀、認認”的“啟慧角”等,二、三年級各班都建立了“生物角”,四、五、六年級各班都設計、張貼了中英文對照的名人名言“勵志角”等等。除此以外,校園“紅領巾”畫廊、英語角以及各幢教學樓的樓梯都根據低、中、高年級段的特點精心布置了學生的書法、繪畫作品,每個班教室門口也都以統一規格、統一材料制作的“ 班級特色”班牌,體現著各自的風格與追求,展示班級榮譽的園地閃耀著不同的名字。各班還根據學生們的意見,設置了一系列專欄,充分體現了不同集體和個人對校園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形成了獨特的班級人文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深刻內涵,涵,以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是非標準,我們才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大力弘揚先進文化,積極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這一特定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中人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是指存在和發展于校園內的活動方式和意識現象;校園文化是指學校成員的內在精神和這種內在精神的外在體現;校園文化就是以校園為基礎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校園精神文明的核心內容是建設和諧學校校園文化,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體現。進一步加強學校校園文化研究,充分認識其特征和功能,努力建設和諧的學校校園文化,對于促進學校和諧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這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突出地表現在過分注重功利主義。從理論上普遍認識到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很多學校能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建設發展的總體規劃中,提出校園文化建設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普遍存在著知行脫節問題,以至于體制、機制上不健全,工作上不協調,效率不高,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和實際效果。
學校文化墻是每所學校精神文明、校園特色的核心之一。校園文化是利用學校所有的墻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學生,是一幅有主題的畫,是一首“無聲的詩”,但情深意切,融入了知識、教育、藝術性于一體,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目的”。校園文化墻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如詩如畫的校園墻壁風光,布局合理的校園墻壁藝術、文明健康的全面教育宣傳等等,不但會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還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力量。
一個理念要成為學校發展的“核心”,關鍵是必須具備這些基本要素:一是本質性,就是能對辦學思想進行最抽象、最深刻的概括。組織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沙因認為,居于文化最深層的是“假設”,所有價值觀以及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建立在這個假設之上。比如儒家思想就是基于“性本善”的假設,所以孔子才建立了“仁學”,才倡導要愛人、立人、達人;基督教文化則是基于“原罪人”的假設,認為人生來就有罪,所以只有活著的時候樂善好施、贖清自身的所有罪過,死后才能升入天堂。這里的“假設”就可以理解為是各自文化的本質。以學校為例,有的學校認為學生時代應是一段快樂的旅程,有的學校則認為讀書改變命運,仍然抱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思想,于是在對教育本質不同的假設之下,學校的辦學思想以致整個辦學行為方式都會體現出不同的形態。
校園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發展密切相關,有其強烈的時代性。第五具有超前性,校園文化主體往往有濃厚的探索動力,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潮、反映新需求,出現新動向,有其較強的超前性和活躍性。第六具有同一性,校園文化是一種非制度文化,其活動建筑在充分尊重學生文化選擇的基礎上,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校園中每個成員既是文化建設的客體(受授者),又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創造者和傳播者),具有主客體同一性。第七具有系統性,校園文化是在對外界各種文化吸收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以科學文化為主導,以時代精神為核心、有政治和倫理文化作保證的統一的文化系統,有其相對規范的系統性。第八具有傳承性,校園文化在某些方面(如校風、學風、教風、校園精神等)代代相承,表現出一種傳承性。第九具有地域性,校園文化對不同的高校,有其不同的特色,所處的地方或區域文化將直接融入校園文化,因而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