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卻需要載體,這個一直以來都是各個院校需要繼承發揚的,不僅要繼承發展、還要在原來的文化體系中創新發展。學校文化的載體除了學校形象標識和校園環境的布置以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學校傳統教學教研活動與學生的實踐活動。一名小學生,當他上了初中和高中了以后還能清楚地回憶起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過怎樣的活動,并且參加這些活動甚至可能是與中學的活動感受有所不同,這個時候,就能讓人感受到校園文化的一種影響力所在。一般講,學校的教師教研培訓活動和學生的實踐活動是要相對固定的。如果有的學校各個年度的活動都是五花八門大不相同的話,我認為這樣的學校在文化的確定和傳承發展方面是有欠缺的,只有每年都有相對固定的學校活動,才能形成學校傳統的項目,只有是傳統的才會是有文化的。
校園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教育文化事業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內部針對的主體是學生、老師,外部影響針對的是社會、家長。一個好的校園文化意味著具備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意味著校園文化形成品牌。不管是在教學質量,還是在招生條件,家長選擇上都具有優勢。根據教育教學的特性,學校是直接或間接傳播文化知識,提升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事業,校園文化建設的標準應是具備制度理念建設、品牌視覺形象建設、環境空間藝術建設、教研活動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祖國下一代的基礎建設。
個性化、多元化、可持續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要培養個性化的學生,必須要有個性化的教師;要實現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必須要有多元化發展的教師。但現行的各種教師培養發展機制,特別是各種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自上而下的評優制度,如特級教師、教壇新秀、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評比,都是“標準劃一、名額分配、組織考核、領導決定”,使一些有特長有特色但個性“另類”的教師根本“排不上號”,十分不利于教師的多元化發展和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積極營造有利于教師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小環境,為那些有個性、有特長、受歡迎的教師構筑專業發展和施展才華的平臺,使每一位教師都有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和表演的舞臺。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形成并經實踐認證的辦學核心價值體系,是學校師生共同的思想引領,行為規范和價值追求。一流的學校靠文化,抓文化建設有利于學校的品牌形成與發展,進而提升整體辦學水平。要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務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引導大學生從具體事情抓起,從一言一行做起,養成文明行為,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
以就業為導向,加強職業指導工作是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職業指導工作的有效途徑。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效形式,如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教育部明確規定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工作“要通過文化課和專業課教學、入學和畢業教育、班主任和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社會實踐和課外活動等形式,實現職業指導工作的全員化、全程化”。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注重宣傳先進的企業文化以及行業勞模和學校優秀畢業生的事跡”。引入社會上先進的企業文化,使之扎根于校園文化的土壤中。
有的學校只重視物質硬件、管理制度、文體活動等“顯”性文化建設,忽視教師的精神風貌、思想理想信念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等“隱”性文化的構建;有的學校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師生的需要結合起來,人本意識不強;個別學校甚至把校園文化的創建和學校品牌的創建割裂開來,而實際上文化是品牌創建的基礎和靈魂。
一個理念要成為學校發展的“核心”,關鍵是必須具備這些基本要素:一是本質性,就是能對辦學思想進行最抽象、最深刻的概括。組織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沙因認為,居于文化最深層的是“假設”,所有價值觀以及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建立在這個假設之上。比如儒家思想就是基于“性本善”的假設,所以孔子才建立了“仁學”,才倡導要愛人、立人、達人;基督教文化則是基于“原罪人”的假設,認為人生來就有罪,所以只有活著的時候樂善好施、贖清自身的所有罪過,死后才能升入天堂。這里的“假設”就可以理解為是各自文化的本質。以學校為例,有的學校認為學生時代應是一段快樂的旅程,有的學校則認為讀書改變命運,仍然抱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思想,于是在對教育本質不同的假設之下,學校的辦學思想以致整個辦學行為方式都會體現出不同的形態。
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校園文化對于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培養良好的校風,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能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校園中凸現出來的榜樣是這個特定的文化區間內涌現出來的正面典型。他們集中地反映出學生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素質和生活行為方式。校園榜樣真實貼近他們的生活,其激勵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既是校園精神的生動體現,又是校園文化的形象教材。它所產生的“共生效應”和“魅力效應”,是推動校園文化全面發展的動力和能源。充分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對于弘揚正氣、優化校風、培養校園精神、建設校園文化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有的學校的精神文化表現只停留在外顯的符號層面,管理者和師生員工的精神狀態、行為方式,與紙面上、墻面上顯現的符號文化的真實價值完全脫節。校園文化與校園人之間出現了許多不適應的地方,被動接納的多,主動消化的少,主動構建自身特色活動的更少。在校園文化的構成上,節日文化活動多,平時文化活動少;常規的娛樂性文化活動多,深層次的科技藝術文化活動少。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上,缺乏系統性與戰略計劃,往往是臨時安排多,長遠規劃戰略考慮少;從學校角度設計的活動多,從教師、學生角度設計的少。與社會的關聯度不大,對其他文化如社區文化等缺乏輻射和影響力,社會認可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