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又稱“主題文化”,是文藝作品的內容要素之一,即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具體指文藝家通過描繪現實生活和塑造藝術形象所表現出來的貫穿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因為,文藝家在創作時,總是要表達某種思想觀點,或者提出某個問題,申明自己的態度(如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和理想、愿望等)。而這些是他們經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經過對題材的提煉和概括而得出來的。
學校識別系統是將學校的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傳達系統(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傳達給學校的聯系者或團體(包括學校內部和社會大眾),鮮明的刻畫學校的個性、突現學校的精神,使大眾對學校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使學校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支持,從而達成宣傳目的的設計體系。它對打造具有文化競爭力的校園品牌,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起著積極而顯著的作用。
教育實驗改革改變了學段設置,豐富了課程內容,改變了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學得更加豐富和飽滿,更加開放和廣闊,更加扎實和有效。學校在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授課模式也嘗試創新,部分學科采取走班選課形式。校內設立各種學生社團,給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
校園雕塑作為一種精神載體,它具有文字屬性,體現“文以載道”的精神。同時,校園雕塑與所有的校園物質景觀一樣,積淀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校園雕塑通過被解讀,使學生不僅掌握一定群體的環境知覺,而且同時從雕塑作品中領會特定文化的設計思想、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學生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在情緒上的認同,產生共鳴,同時對道德理想、道德建構產生向往之情。在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文化影響下,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
說到校園文化中的中西融合,盧校長認為,往往體現在各種細節的經營中。但文化還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軟性文化,是人與人之間的息息相通。“如果校長常常在員工大會上“一言堂”,又怎能要求老師與學生相處會平等互動呢?我們學校很少開全員教工大會,大多是‘工作坊’模式的專業發展。”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要參與群體,以課內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將教學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建構的基本形式,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學在學校活動中所占的時間最多。就學科教師而言,有善于邏輯理性思維的數學教師,又有激情洋溢極富人文情懷的語文教師、關懷備至的生活教師,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導主任甚至宏觀決策的校長等。加強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廣大師生的制度意識,倡導依法辦事、按所有教師有著共同的責任,卻又各有不同的學科優勢和專業技能以及文化素養。他們可以在各自的課堂中滲透學校的辦學理念,嘗試探索與辦學理念相一致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煥發活力。如果能形成統一的合力,那么教學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構無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匯編而成的《教師手冊》,并以此作為處理校內各項工作的依據。
校外校園文化建設機構參與學校文化建設,體現了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是件好事,無可厚非。但如果這些機構的角色轉變不好,對教育的理解不夠,特別是對學校文化建設自身的特點缺乏足夠認識,且不能結合教育的本質和學校實際進行個性化的闡釋,那么,校外校園文化建設機構給與學校的就可能不是正能量,而是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