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大學校園文化更應具有以上的優點。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
要規范學校的視覺識別符號,在內容設計出學校信念的識別和學校管理的規范化使用。教育性。校園文化長廊設計裝飾的內容應該是教育性的,這是一個自然的要求。但如何體現教育的本質需要一些頭腦。直接購買和安裝一些學校文化設計公司如“科學史”的預置模板,“海底探險”、“中華文明”,這似乎是豐富多彩的,精致的,但統一批發的內容與辦學特色等并無有機聯系,,不可避免地變成“雞肋”。墻上裝飾的教育性必須體現在發現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學生的興奮之間的聯系,顯示學生喜歡什么和喜歡,避免空洞的啟示,并避免與成人代替兒童的視力會。好的內容必須有一個好的表現形式,和形式的美感,在內容匹配和協調與周圍環境的過程中產生的。如果百年老校的墻上只見現代化的亮度而看不到歷史的厚度,如果灰色和白色的徽派建筑鑲嵌了不銹鋼窗。
近年來,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內涵發展之路,以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廣大中小學校長的共識。所謂內涵發展,就是要改變目前的現狀――許多中小學校已完全陷入了“同質化競爭”的惡性循環之中,通過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校的特色發展,尋找新的發展模式。那么,靠什么來促進學校的內涵建設,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擴學校校生存發展的空間,從國內外一些知名學校的成功辦學經驗看,應該是學校文化。學校文化特別是作為其核心的辦學宗旨和價值取向確立后,能夠增強學校師生員工的目標意識,引領其思想和行為朝著明確而高尚的方向發展。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的追求始終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表現的形式,校園物質文化是實現校園文化的目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是提高學校文化的必要前提;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是我們能更好的體現學校文化內涵。校園物質文化是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建設,是我們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各實體結構關系,都反映了校園建設的價值觀。完善的校園文化設施將為師生員工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寓教文化、寓教文化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員工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
而學校中的老師結和學生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學校不僅僅是要求做好每一門課程和每一項活動,學校中的事物都應該滲透彌漫一種濃烈的文化氣息,所以學校環境文化建設極為重要。創建生命化的校園環境氣氛具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影響。歷史上孟母三遷的典故,正說明了在一種文化環境熏陶下對人才成長的作用。長期處在某一校園文化環境中的師生 , 在這獨特的校園文化 的熏陶下,會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如學校環境的美化、凈化、綠化,不僅影響了師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應了學校的校風,很難設想一個環境骯臟,秩序的地方,能培養出合格人才。
校園文化可分為:“精神層面”和“環境層面”,它的最主要表現是校園的特殊性、多元性。校園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發揮了教育導向、開發創造、娛樂調節、激勵凝聚等功能,為育人營造了最優化的環境,從而實現教育目標。它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創建優美的校園環境,使它所包括的內容廣泛地播散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當中,形成一種特有的校園文化現象。
校園文化是利用學校所有的墻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學生,是一幅有主題的畫,是一首“無聲的詩”,但情深意切,融入了知識、教育、藝術性于一體,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目的。校園文化墻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 用。如詩如畫的校園墻壁風光,布局合理的校園墻壁藝術、文明健康的全面教育宣傳等等,不但會 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還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力量。
注重傳統,挖掘特色,整體規劃,精心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既要改革、創新,又要形成穩定的傳統。要以現有校園文化狀態為基礎,又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規劃校園文化發展的前景。可以把各種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文化設施、觀念、制度,如典禮、儀式、節慶、校徽、校歌、校訓、校風、規章制度、塑像、典型建筑物等保護固定下來;在適當的場所設計一些名人的題詞、警句、格言;塑造與學校辦學定位和特色密切相關的教育名人的形象;設置校園文化墻、文化長廊,文化石,大型雕塑;整體規劃學校的文化節、藝術節、學術節和社團活動,適度開展對外文化和學術交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整體優化、美化校園環境,實現環境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