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設一種氛圍,以期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學校整體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學與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學校的規章制度,全體師生的共同目標和所遵循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準則。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理所當然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和營造者。如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學校精神氛圍。我不斷地在思考。
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一直備受學校教育者的關注,它是師生在一定的環境中創造出的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學習氣氛和校園精神。在大家提倡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校園文化在建設和諧書香校園的過程中更能彰顯其獨特的魅力。一位哲人曾說:“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學校的校容校貌校園環境表現出一個學校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應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校園文化建設應根據學校歷史、特色、需求,結合現實情況去打造一個教育品牌,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當學校經過長期的建構積淀成為學校精神,學校文化便進入了成熟期,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持續地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學校校園文化是在學校廣大師生員工中通行的規范準則、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體系,是學校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重要標識。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行為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也叫做外顯文化,它是以某種文字符號為載體,將學校精神顯現于校園的各種標記物之中,如 :以標志化的外化形態表達辦學理念和精神的校牌、校徽、校服、校歌、校刊校報、櫥窗、板報、雕塑、學校建筑、教學科研設備設施等。校園制度文化是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一切文化活動的準則。它包括與學校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學校管理體制及其規章制度、組織機構及其運行機制、特定的行為規范等。校園制度文化從根本上決定著學校的正常運行和創新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在體現民族優秀文化特點、時代精神、現代辦學理念的同時,在充分傳承學校歷史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要深入挖掘學校文化內涵,繼承學校辦學傳統,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以積極鮮明的個性彰顯辦學理念和辦學文化,形成與時代特征相符的辦學特色。與時俱進原則。校園文化具有發展性、動態性等特點,所以要與時俱進,對學校的文化傳統進行重新發現、認定和弘揚。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要弘揚主旋律,傳承優秀的民族精神,校訓、校歌、校徽、校標和雕塑的設計要體現學校特點和以學生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堅持弘揚時代主旋律,體現發展主題,培育時代精神。
校園文化是一種富含意義的文化,既形于外,更積于內,關鍵在積于內。形于外的東西好做,有錢,請人設計施工就行,做出來的東西自己可能并不理解,好看而已。至于校園文化的內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積于內上努力。校園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在這四個方面,都有必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建設。
校園文化還可分為組織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環境文化。其中組織文化(也稱制度文化)包括學校辦學目標、辦學理念、發展定位、實施策略、規章制度和傳統特色等;課程文化包括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以及由此引發的圍繞課程改革的一系列活動;教師文化包括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質量觀,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教學風格,教師的師德、師能、師智、師魂等;學生文化包括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風格,學生的課余生活、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等;環境文化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比如軟硬件設備、學校布局、學校衛生、學校綠化、社區環境和家庭環境等。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組成。所謂校園文化,概括地講就是發生在校園范圍內的一切文化現象的總和。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各級各類學校應該全方位地抓好校園文化建設,以培養和造就合乎社會需要的人才。校園文化的功能導向功能。校園文化蘊含著較深層的價值體系,這一體系是在長期的教學、科研與管理實踐中凝結而成的。它為學生提供了行為的參照系,潛移默化地指導其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把個人行為引導到集體目標上來,因而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導向的成功與否,是校園文化發揮了積極的正面效應還是產生了消極的負面效應的重要標志。可以說,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規定了一種目標模式。
校園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發展密切相關,有其強烈的時代性。第五具有超前性,校園文化主體往往有濃厚的探索動力,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潮、反映新需求,出現新動向,有其較強的超前性和活躍性。第六具有同一性,校園文化是一種非制度文化,其活動建筑在充分尊重學生文化選擇的基礎上,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校園中每個成員既是文化建設的客體(受授者),又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創造者和傳播者),具有主客體同一性。第七具有系統性,校園文化是在對外界各種文化吸收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以科學文化為主導,以時代精神為核心、有政治和倫理文化作保證的統一的文化系統,有其相對規范的系統性。第八具有傳承性,校園文化在某些方面(如校風、學風、教風、校園精神等)代代相承,表現出一種傳承性。第九具有地域性,校園文化對不同的高校,有其不同的特色,所處的地方或區域文化將直接融入校園文化,因而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