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條件下激烈的競爭給人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沖擊和壓力,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學校和作為社 會一分子的學生自然受到影響。通過心理咨詢活動,突出情、知、 理,“心病要用心藥治,心藥最好是心語”,師長的心語會像甘泉,滋潤學生純美而健康的心田。心理環境的營造是新形勢下學校德育 工作者既關鍵又迫切的一項任務。校園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是學校發展進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具有無形的教育功能,對師生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操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校園文化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心志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視野得到拓寬,品位得到提升,那些消極、頹廢的文化就能得到有效抑制。本文就如何建設校園文化,充分發揮好它的育人功能,談一些淺見。
每所學校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歷史文化底蘊、辦學理念等,校園文化建設也會各有不同與側重。因此,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結合當地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等,突出重點,注重創新,與時俱進。通過認真學習借鑒其他學校的先進經驗,繼承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提煉總結,不斷豐富其內涵。同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打造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校園文化。小學和幼兒園應側重童趣性和教育性的有機結合,抓好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學應注重時代性、文化性和教育性的有機統一,抓好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人生理想與社會現實等方面的實踐教育。
就是能夠成為脫離時間束縛的“永恒”存在。雖說我們也知道“變化是這個時代唯一恒久不變的東西”,也知道文化的延續性有時也可能表現為滯后性,但核心理念作為學校的文化基因,在理論上說應該是貫穿學校始終的,所以我們期望它能夠相對穩定,能夠長期統領與支撐辦學行為。例如儒家思想自孔子以來不斷有所演化,包括程朱理學,包括陽明心學,包括當代儒學,但它的核心“仁”字始終沒變,只是不同時代對它有不同的理解而已。我們可以隨著實踐和認識的深化去不斷對學校核心理念進行新的解讀,去豐富它的內涵,不斷給它注入時代的活力,以確保它在延續的基礎上有效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并作為重點予以特別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目前,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的主要表現是文化活動繁多,而且主要偏重于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很少有學校把這類文化活動納入學校長遠發展規劃,這勢必使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和長遠眼光,削弱校園文化在學校完成其培養目標過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園文化不能形成與學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學校要充分重視校園文化對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主要領導要對校園文化的作用應有充分的認識,真正予以重視,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
校園文化的建設要努力引領和促進社區精神文明的建設;校園不應是封閉的,而應是開放的,應與校園所在的社區和諧發展。學校與她所在的社區是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的。一方面,在一個社區中,校園應是社區的精神搖籃;另一方面,社區的精神文化會影響學校。所以,作為社區中的一員,學校不能以封閉來抵御外界的影響,也不應與社區漠然相處,而應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來加強與社區的相互關系,用校園文化來引領和促進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從而通過社區的反作用來促進辦學水平的提高。
任何一所學校,都有一個從小到大和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無不凝聚著一代代辦學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廣大師生以校為家、以校為榮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一代又一代師生的不懈努力,才鑄造了學校精神,發揚了學校精神,改造了學校精神。由此可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學校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學校精神的延續。“傳道、授業、解惑”是每一個教師的光榮職責,而每一個學生也都應具有尊師重道的基本品質,教師與學生應在多邊交流中建立親密的、互助的合作關系,共同探討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和萬物的真理,促使學校精神之花盛開。
校園文化是師生成長發展的環境與內在動力。常常我們見到掛在墻上的“校風、教風、學風”或“校訓”等標語口號。其實,學校的“三風”也好,“校訓”也好,這些精神的東西,本質與外形都是文化的內容!靶oL、教風、學風”或“校訓”在一定意義上是學校、教師和學生成長發展的方式,又是一種動力,推動著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因為它既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引導,又是一種約束與規范;既是一種追求的目標,又是已經形成的一種群體精神與作風。她是看不見的,她又是無處不在的?床灰姷膹膸熒难孕兄小⑸钪畜w現,看得見的是通過標語、圖片、藝術作品、環境建設等物化的呈現形態,讓師生浸潤、體驗,并在工作與生活中表現和創造。
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把文化育人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先進的校園文化培育人、愉悅人、塑造人和發展人,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要突出文化的育人作用,使校園真正成為文化育人的搖籃,使學生通過文化的熏陶、文明風尚的感染、優良環境的陶冶,得到思想引導、性格培養、意志磨煉、心靈感應、觀念認同、品格定型和精神升華。
實踐性原則:學校文化重在建設,更重在實踐,雖然最初只是文字性的創造,但是最終要指向全校師生的實踐和行為規范。要開展符合學生特點、引導學生全面成才、形式喜聞樂見、參與性強,深受廣大師生喜愛和支持的學校文化活動。
學校文化應該具有優美的校園環境。 自然隨意、特征鮮明、層次豐富的校園環境使自然建筑和人巧妙地融為一體,師生置身于這樣的環境,通過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優美的校園環境又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制約著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動,學校每一個精心設計的環境,都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學校文化必須體現學校精神。 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高品位的學校文化是以高尚的價值觀為主導的。校風是學校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校風是在共同的目標指導下,經過學校全體成員長期努力而逐漸形成的一種行為風尚。是師生思想觀念、意志情感、言行舉止的一種共同傾向或表現。良好的校風能增強師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