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
從校本理論轉化成為富有校本特色的行為實踐,再從行為實踐升華為更完善的校本理論,倘若沒有創新的鏈接,學校文化無疑是無源之水,勢必枯竭消亡。學校文化與生命密切關聯,是學校和諧發展的引擎。只有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其特質,才能引領我們找到學校文化構建與發展的正確方向,掌握實踐的方法,讓學校文化在適宜生命的邏輯系統中生長,使學校文化走上生命價值不斷彰顯的康莊大道。
學校文化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促進了改變教育方式的腳步。新的教學方式多元文化輸入方法將會改變或代替傳統學校文化,怎樣融入新時期下的新教學方式、新文化建設方式,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傳統校園文化以校園活動為載體,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達形式,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傳統校園文化、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不均衡的現象,背離了校園文化是學校生素質教育的手段的理念,校園文化建設盲目偏重現代化,卻沒有在精神上跟隨現代文明的步伐,有時忽略現代校園文化的多元性。在傳統社會中,主流文化使整個校園的氛圍十分團結,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小群體文化漸漸走上社會大舞臺,主流觀念易于引發小群體的隔離情緒,單一的校園文化在網絡媒體信息的影響下,可能會使學校生對校園文化產生疲怠心理。
校園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不僅彰顯著一個學校發展的理念,更彰顯著一個學校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內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園文化特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內涵、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室文化建設。名人畫像或藝術畫;名言警語;校訓校規、班訓班規;獎狀紅旗;黑板報;閱覽角。學校的校訓、校歌、校徽、校標等設計要體現學校特點和教育理念,有條件的中小學要建好校史陳列室和共青團、少先隊室。要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墻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體現教育理念,如張貼、懸掛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勞動模范、科學家、藝術家等杰出人物的畫像和格言,制作、設計介紹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建設成就的圖片和文字,繪制、創作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健康生活、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別是鼓勵、展示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引導學生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從增強愛家鄉的情感做起,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創新主要包括規劃理念的轉變,規劃立足點的轉變,投入觀念的轉變以及功能分區理念的轉變等內容。在模式轉化的過程中,十分明顯地產生出兩個“社會化”,即一是部分校園職能的社會化,二是校園內的后勤服務體系的社會化。這樣,與之相應,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搞“校中校”的規劃與設計,而是要從校園總體發展的角度來考慮生活區、后勤區的規劃與設計;同時,還要從學校與所在城市兩者的發展高度,從結構優化與功能分區的角度來考慮建設規劃。
學校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所謂校風,即學校富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學意識、育人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以及為全校師生認同的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它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內在潛力。這種高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
校園是每個孩子學習生活的地方,是他們成長的搖籃,也是實現他們理想,放飛夢想的地方!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良好的校園環境給他們帶來的是溫馨、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狀態。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種漫步林蔭大道,與同學們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蒼天,激揚文字那種豪邁之情;走進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現代氣息的圖書館內,那種寧謐、神圣的氛圍讓你融入到書海的世界里,享受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懷;一方池塘,芬芳的花香,讓我們感受那花園般的清新。對校園文化進行改造就是對校園的整體布局進行調整,以及對校園環境進行升華,讓學子們有著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環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飛未來,教學樓走廊墻面文化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
從教育的層面上理解校園文化應該是廣義的校園文化,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種基本形態。其中,處于淺層的校園物質文化主要指的是構建校園的物質基礎,如校園環境、圖書資料、科研設備、傳播媒體、文化設施及校園內開展的群眾性的文化、衛生、體育和科技實踐活動等;處于中層的校園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組織機構、領導體制、運行機制、校規校紀和公約條例等;處于深層的校園精神文化包括辦學傳統、辦學理念、發展目標、價值觀念、教學科研活動、文體藝術活動和師表作用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重視教師文化,促進教師發展。所謂教師文化就是教師的發展,它是學校文化發展的動力。①著力培養教師的職業尊嚴。樹立教師對學校的信心,以幫助教師獲得成功為學校的天職,使教師充分認識:堅守陣地是忠誠的美德,默默無聞是生活的風格,善始善終是中華的傳統,無私奉獻是精彩的人生。②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引導學習、搭建平臺、深化研究、規范管理、優化評價。學校要制定教師發展規劃,營造教師發展的濃烈氛圍,讓教師充滿活力,形成不斷向上,創新的盎然生氣。如公安縣第一中學教師文化建設包括:舉辦青年教師讀書班、舉辦教師教學論壇、舉辦科技藝術節、實施教學開放周、實施教師三項評價(教師、家長、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