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從字面上理解,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學生),而這里的“文”,指的就是校園文化,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顯性的如學校環境文化、學校視覺文化等;隱性的如學校理念文化、學校行為文化等。也就是說,校園文化的功能是育人,這和創建特色學校的目標是一致的。如果我們在創建特色學校的過程中撇開了文化,就是撇開了育人,撇開了育人,創建特色學校的價值取向就會出現偏差,甚至是誤入歧途。因此,只有給學校特色賦予文化的烙印,用文化給特色學校立魂,創建特色學校才能持續,才能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說,校園文化又是統攬特色學校的“魂”。
大學校園文化能夠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現代社會是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化社會,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有時會具有誤導作用,使其迷失自我。而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能夠引導大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真假美丑,使其不斷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而校園精神和校園價值觀等德育觀念形態的東西則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和核心內容,對于整個校園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指導意義。可以這樣說,貫徹著德育內涵的校園文化就像校園的神經中樞和潛意識,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生活德育是全面滲透、全時空覆蓋的德育,必然是囊括學生在校生活方方面面的載體;必然是“教、學、做合一”從而實現知、情、意統一的載體;必然是關注集體生活、社會交往的載體。校園文化作為生活德育的載體恰恰是富有生活氣息的,文化生活幾乎涉及學生生活的每時每刻,并且由于其生活性、生動性、參與性、廣泛性和同齡化,其影響方式具有強大的潛在性、漸進性、滲透性,能在熏染中完成同化。
每所學校都有屬于自己的校園文化,每所學校也都在不斷給屬于自己的校園文化增加擴充新的、深的內涵。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校園人際關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教育過程和結果。要具有較高的師德修養,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善待每一位學生的過錯,以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還要敢于承認錯誤,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學生的表率。校園文化是有文化品位的學校領導帶領有文化素養的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創造的成果,也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長期碰撞融合的結晶。
學校精神是在一定時期對全校師生員工在建設和發展學校過程中形成的群體意識和精神境界的總結、概括與升華。是學校在不同時期所追求的一種精神風貌,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的集中反映。如“團結、拼搏、求實、創新”和“科學、人文、藝術”是兩所學校提煉的學校精神,人們可從中解讀出這兩所學校在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上的差異。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必須十分重視學校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充分發揮學校精神“鼓舞斗志,引領方向”的作用,通過提煉學校精神和大力弘揚,使學校精神成為全體師生員工升華精神境界,明確努力方向和規范行為活動,更好地工作、學習的強大“助推器”。
個性化、多元化、可持續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要培養個性化的學生,必須要有個性化的教師;要實現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必須要有多元化發展的教師。但現行的各種教師培養發展機制,特別是各種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自上而下的評優制度,如特級教師、教壇新秀、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評比,都是“標準劃一、名額分配、組織考核、領導決定”,使一些有特長有特色但個性“另類”的教師根本“排不上號”,十分不利于教師的多元化發展和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積極營造有利于教師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小環境,為那些有個性、有特長、受歡迎的教師構筑專業發展和施展才華的平臺,使每一位教師都有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和表演的舞臺。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客觀上需要學校注重在物質文化層面加大投入,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也需要得到校園物質文化層面的支撐,如校區的建設、教學設備的增補、綠化環境的布置等。學校除正常開展教學活動外,也把精力放在加大校園物質環境建設上,建筑、雕塑、噴泉、山石等成為重點打造的對象,但僅僅讓這些建筑景觀矗立在校園只是多了些裝飾而已,并沒有體現出環境育人的效果。校園物質文化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支撐和保障作用,也是凸顯校園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對于增強學校教育的感染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校園文化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精華與大學精神的凝聚和積淀。比如,愛國愛校,集體主義、主人翁意識、嚴謹勤奮、求實創新、誠信友善、樂于助人等等,通過它的熏陶必將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主流文化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起決定作用的主導因素,也是構建和諧校園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與保障。由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校園文化中出現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趨勢。網絡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課桌文化、宿舍文化等等新的校園文化形式,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關注和青睞,并對主流文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制定文化建設各項規劃,校園文化建設資源挖掘得更加豐富;校園文化載體和抓手日益完善,文化活動形式更加豐富;為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打造黃淮特色文化,提升學校發展軟實力。提煉形成學校精神理念,師生逐步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校園文化內容豐富,逐步形成彰顯特色和亮點;文化教育熏陶得力。重在當下建設;抓好常規、重在培育特色;執行規劃、重在統籌配合;明確分工,重在項項落實四個方面著眼,通力協助,持之以恒,在工作中琢磨,在平常中創新,保質保量完成既定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