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諸如體育競技比賽、 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 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校園文化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職業學校在引入和吸收企業文化的過程中,要強調針對性,要注重對企業文化的整合,要找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結合點、切入點,要結合學校的專業特點。大力倡導團隊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培養協作能力;加強遵紀守法教育、誠信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學校品牌建設的校園文化品牌是一所學校特色的重要體現,一經形成,就會對學校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校園文化內涵和品牌建設的原則的基礎上出發,推動當前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學校品牌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公眾所認可的、具有特定文化底蘊和識別意義的一種無形資產,是區別于其他學校的教育學特征。在義務教育基本普及,教育基礎建設能力顯著增強,追求教育改革創新,促進教育優質發展成為潮流的今天,學校特色品牌建設已成為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熱點。
校園文化的凝聚即學校精神,也稱校魂。它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歷史積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一個由外到內、由淺至深的發展過程。它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核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良好的學校精神形成,它將構成一股巨大的推動力。因此,要把學校辦成“名校”,就需要這種學校精神的形成和激勵。它對內能創造出一個積極健康、團結向上的能影響校內成員價值選擇、人格塑造、思維方式、精神風貌等關系學校教育質量優劣的環境和組織氛圍;對外又體現了學校的目標要求及辦學特色,在社會上構成巨大魅力和競爭能力。
從學校文化發生與發展的過程維度看,“前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正文化”的內涵發展和外延擴張,會在動態變化之中形成新的文化準備,以滿足“前線”需要;同時,“正文化”也隨著“前文化”新的生成,不斷調整行為策略和姿態,生成更加豐實的文化成果,積累更豐厚的文化資本,促進“前文化”和“正文化”在更高級別的層次上“動態生成”起來。這就是,學校文化三個階段形成的一個“互動生成”的生態鏈。
現如今,大多數校園文化活動表面看起來熱鬧非凡,場面宏大,實則缺乏內涵,育人功能發揮不充分,活動收效甚微。校園文化活動以藝術體育類居多,學術科技類和思想文化類較少,大多數高校對文化活動不夠重視、沒有配備專業指導教師進行指導,活動內容層次較低、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部分高校過分在總結、包裝上下工夫,忽視實效、帶動和引領。部分高校在品牌文化活動的培育上急于求成,一味地追求活動數量,缺乏對活動的戰略規劃,只期望能夠快速打造品牌,而沒有考慮活動本身的內涵價值。一項品牌活動初見成效,就急于進行宣傳報道,取得媒體效應和關注度后就不再重視甚至不予理睬,進而又開始設計和包裝新的項目。重娛樂輕思想。
“一個學校要發展,一定要有一種校園文化的定位”。當前,對校園文化概念的闡述眾說不一。人們通常把校園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校園文化常指學校存在方式的總和,即,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和學校精神文化。狹義的校園文化常指以學校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氛圍和精神。校園文化是時代精神在學校的反映,是社會主義學校辦學方向和指導思想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群體意識的體現。
面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價值取向,學校就要堅持科學的、和而不同的發展觀,從個性多樣化的統一看發展的“和”,而不是統一規格的“同”。要尊重教師,最大限度地激活人力資源,讓教師在這充滿陽光的環境里,專心謀事而無需分心謀人,師德與師能的卓越品質得到鍛造。這是實現教師發展訴求的魅力所在。辦教育,辦學校,這是需要有志于此的人士為之獻出全部身心的事業,來不得半點浮躁和虛驕。然而,彌漫于世的浮躁情緒,對教育,尤其是對學校文化建設和發展產生著諸多不良影響。
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己任。只有主動地回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關切,并自覺地融入到所在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中去,校園文化才能日益顯現出其旺盛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