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的學校文化,都具有共性和個性的特征。共性特征往往來源于對傳統優秀文化成果(民族的或世界的)的繼承,來源于對最基本的教育規律的理解,來源于現實社會中政府政策的規定性。共性質量,承載著把學校文化和其它形式的文化區分開來的基本功能,搭起了學校文化基本框架,由此可見,共性質量并不能造就其價值和魅力。學校文化的價值和魅力源自于其個性化質量。個性化質量發芽于學校文化生命性的深厚底蘊之中,生長在對多元文化成果的整合之中,發展在學校文化豐厚的動態生成之中。
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時政性的貫徹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時政性更能突出校園文化的時代特色?梢哉f,時代特色的彰顯是校園文化弘揚主旋律的支柱。如在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發射期間,就可以進行“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活動,可以通過大量的事實說明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也可以通過介紹參加這項工程的科學家們的人生經驗說明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的重要時代價值,使學生認識到只有投身改革創新的偉大實踐,才能報效祖國和人民,實現人生的價值的道理。
校園文化是以培養學生和提高全員文化乃至綜合素質為目的,以物質文化為基礎,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一種文化。校園文化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先進性、教化性和輻射性,校園文化是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續和補充,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是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通過幾代師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職工、學生認同的有學校特色的行為方式、道德規范、教學原則、培養目標、學校傳統等因素,包括物質文化、制度和行為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次。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它是引領學校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學管理發生變革的靈魂。以創藝享文化建設的多年經驗來說,南京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在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宗旨,堅持因地制宜、重在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南京校園文化建設之育人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公司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當代特點和形勢需求,發揮出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使廣大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整體素質。
說到校園文化中的中西融合,盧校長認為,往往體現在各種細節的經營中。但文化還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軟性文化,是人與人之間的息息相通!叭绻iL常常在員工大會上“一言堂”,又怎能要求老師與學生相處會平等互動呢?我們學校很少開全員教工大會,大多是‘工作坊’模式的專業發展!
教育實驗改革改變了學段設置,豐富了課程內容,改變了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學得更加豐富和飽滿,更加開放和廣闊,更加扎實和有效。學校在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授課模式也嘗試創新,部分學科采取走班選課形式。校內設立各種學生社團,給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 指與校園文化這一客體對象相對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承擔者、執行者和校園文化的享受者。它包括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全部的校園人。教與學,第一課堂教育的這 一關系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則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在校園文化中,教師與學生是通過大學校園這一共同的中介客體,使師生的本質力 量得到對象化。教師對校園文化建設不只是為了學生成長的付出,而且也是教師生命價值不斷完善、超越和升華的過程。因此,師生共為主體,既能避免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單一主體的自發性與盲目性,也能使教師在文化活動中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進而更新自我的主觀能動意識得以充分發揮。
獨特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個園所長期生存的秘訣。幼兒園文化的本質實際就是體現在其核心價值觀上,一個幼兒園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在于,這種核心價值觀是不是能夠成為全園教職工認可的共同價值觀。這種共同價值觀就能在幼兒園不斷發展的道路上得以延續和發展,并成為幼兒園可持續成長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