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
科學素質包括了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對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把握,更體現了對科學精神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科學的創新精神、求實精神、探索精神、團隊精神、獻身精神,以及辯證的、開放的、多維的思維方式。我們簡單地理解國民科學素質,就是公眾所表現出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敢于拼搏的勇氣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整體國民科學素質反映出的是一種國家精神的體現,國家的現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現代化,只有高度重視國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并使之固化為一種永久的國民科技意識,升華為一種民族追求、民族精神,成為民族持續發展的最持久和最不可缺少的社會推動力,才能帶來國家強盛、民族振興。
縱觀世界發展史,從英國產業革命成功,到日、德戰后經濟迅速騰飛,從美國經濟全面振興直至稱雄世界,無一不是這些國家發展科技、重視教育,努力提高國民素質的結果。
(二)國民科學素質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科技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根本上說是知識的差距,是人才和勞動者素質的差距。” 所以,國民科學素質的高低,不僅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決定著整個民族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技進步日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開始成為現實,世界的競爭已成為以經濟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經濟的繁榮更加依賴于創新、傳播和應用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知識比人類歷史上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知識的生產、學習和創造逐漸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而科學素質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國民素質的核心素質,成為現代社會健康、高效運行的基本前提。
(三)發達國家對國民科學素質的重視程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加劇了國際間以經濟、科技實力、教育發展水平為主要支柱的綜合國力的競爭,這種競爭更深層次的是人才和國民素質的競爭。面對21世紀空前的挑戰和機遇,各國政府紛紛把目光聚焦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民素質的提高上。
日本既缺乏資源,又缺少能源,卻能牢牢抓住自己唯一的資源——智力資源,一天也沒有放松過普及科學知識。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讓每一個人的口袋里都有一本科學書籍”的口號,出版的科普讀物“藍背書”將科學與日本的每一個國民緊緊聯系在一起。
1994年,美國《為了國家利益的科學》提出發展科學的5項“國家目標”,第五項即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中更是提出要把美國變成一個終生學習不止的“全民皆學之邦”。
英國是按人均計算諾貝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素有重視科學事業的傳統,同時注重加強科普教育。正如英國內閣首席科學家Stewart教授所說:“英國科技發展戰略是:一手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一手抓科技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