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道德的,換句話說,是一種信仰與思想。不可否認,當今社會,主體多元化,利益來源多樣化,利益關系復雜化,這是一種大環境,也是一種趨勢。但不能因此讓純凈的校園蒙上塵垢,我們能做的就是爭取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 重“三講”——講情懷,講奉獻,講人情。就前二者來說,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不管最初的原因是什么,絕不能把它單純地只當做一份謀生的工作,而應當踏踏實實地干好它,并由職業升華成事業,“聚天下英才而教之”。就后者而言,在處理校園的各種關系中,領導對下屬能成人之美,同事之間要友善寬厚,老師對學生能“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學生對老師要回以感恩之心,同學對同學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遠怨矣”。
第二: 提“三讓”——讓微笑架起溝通的橋梁,讓恕道撐起寬容的心胸,讓謙和展現人格的魅力。很難想象,在一個沒有歡聲笑語的校園里,在一個不能推己及人的教學環境中,在一個缺少謙和寬厚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校園文化建設從何談起? 可以多開民主生活會,領導與老師互相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可以多舉辦各種形式的班會,學生自評互評,班主任自查自糾,敢于剖析自己。
第三: 倡“三為”——以校為榮,以師為鏡,以生為子。何謂母校?自己罵她千百遍,外人一句都不可。看似戲謔,實則是一種深深的愛。今天“你以學校為榮”,明天“學校以你為榮”。而要培養這種濃厚的母校情感,離不開學校的兩大主體——學生與老師的磨合。只有當老師能做到愛生如子,學生才會把老師當做自己學習的榜樣和崇拜的對象,并把這種濃烈的情感延伸投射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