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驗改革改變了學段設置,豐富了課程內容,改變了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學得更加豐富和飽滿,更加開放和廣闊,更加扎實和有效。學校在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授課模式也嘗試創新,部分學科采取走班選課形式。校內設立各種學生社團,給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
校園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它把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圖變成一種精神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圍中,出神入化的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是一種高超的德育教育藝術。 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僅局限于綠化、美化校園,應有重點地搞好校園主要景點的建設,辦好宣傳櫥窗、閱報欄、標語牌等,讓校園的每一個景點都發揮育人的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規范學生的行為,使他們形成自律,優美的校園環境使學生的行為操守更加規范。
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時政性的貫徹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時政性更能突出校園文化的時代特色。可以說,時代特色的彰顯是校園文化弘揚主旋律的支柱。如在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發射期間,就可以進行“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活動,可以通過大量的事實說明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也可以通過介紹參加這項工程的科學家們的人生經驗說明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的重要時代價值,使學生認識到只有投身改革創新的偉大實踐,才能報效祖國和人民,實現人生的價值的道理。
說到校園文化中的中西融合,盧校長認為,往往體現在各種細節的經營中。但文化還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軟性文化,是人與人之間的息息相通。“如果校長常常在員工大會上“一言堂”,又怎能要求老師與學生相處會平等互動呢?我們學校很少開全員教工大會,大多是‘工作坊’模式的專業發展。”
品牌意識強的學校不但重視整體規劃,而且重視重點區域升級。眾所周知,校門是學校對外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是學校彰顯文化品位的第一視覺點。因此,校門形象升級無疑成了眾多學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初入學堂的孩童好奇心強,自制力差,環境建設應考慮趣味性,讓兒童對新的環境有探索的熱情。以下方案設計時,形式和色彩充分考慮兒童的認知心理,采用明亮色彩和創意造型營造讀書氣氛。
先進的理論如果沒有必要的普及,就不能植根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因此,學校要贏得長遠發展,必須要依靠整個教師團隊的精誠合作。一個優秀的團隊必定是積極向上、思想活躍、團結合作的集體。要老師們全面參與,要取得他們的認同,并轉化為自覺行動,首先必須共同學習。通過學習,讓老師們知道這是什么,要做什么,進一步還可做什么。在共同的學習(普及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理性層面的思考。通過經常性地學習、反思,使教師的思想統一到學校的共同價值觀的追求上來。然后再通過對年級組、備課組、辦公室等進行捆綁式評價方式,促進團隊力量的形成。
學校文化的建設方向,從來不是某個領導者單一意見的反映,而應該要綜合大多數成員的心聲。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主體力量,他們貼近學校實際,對學校問題有真切的體認,因而學校領導者只有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學校文化建設更具個性色彩,更有生命力。而調動教師積極性,引發其內在激情的關鍵,在于學校文化活動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文化應該有顯眼的東西,讓人一走進學校就能直觀地看到,如雕塑,有特定寓意的建筑等。但在注重這些顯在文化載體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內隱的文化載體,如可以成立教育講壇、班主任論壇、教研組活動制度、教師沙龍之類的思想交流平臺,因為這些載體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上更直接和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