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建設創新了管理機制。學校文化建設是對傳統管理模式的變革,讓學校管理從經驗型、制度型管理提升到文化管理的高境界。從而完善、優化學校管理,使學校管理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意蘊。這種管理將學校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增強了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使被動的約束變為行為自覺,這種管理機制更能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潛能。
突出文化建設整體性原則,就要注重“四育人”(教書、管理、服務、文化)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既要傳授學生知識、又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要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在管理和服務上提倡“博愛”,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在嚴謹規范的運行軌道中,充分鍛煉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環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環境條件的建設,更加突出“軟”環境的培植,在學習創新、技能實踐、文體競技、團隊精神、思想導向及生活等方面全面營造出良好成長環境。
校園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既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職責,也承擔著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校園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過研究和宣傳科學理論,可以把人們緊緊地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具有引導作用,通過傳授人類文明,可以幫助人們培養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質。具有輻射作用,通過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可以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一些學校校內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搞得風風火火,可在社會實踐環節上卻出現了“一頭輕”的問題,不能把握好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實踐間的內在聯系。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應當在學校辦學理念指導下,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踐教育內容貫穿于社會實踐、創新教育和實踐教學之中,建立教學教育實踐基地,完善實踐教學教育體系,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整合“永遠是構建與發展文化生態環境的核心命題。具體地說,就是學校文化應定性于“整合中外古今優秀文化,融多元文化成果為一體”之上,即在宏觀上,東方文化成果與西方文化成果的整合,傳統文化成果與現代文化成果的整合;中觀上,本土文化成果與外來文化成果的整合,主流文化成果與非主流文化成果的整合;微觀上,學校文化與家庭文化、小區文化的整合:以真正實現整合多元先進文化的價值訴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使學校文化與生命成長更和諧融合,給生命提供更加全面而恰當的營養元素。
從校園文化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校園文化包含著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所謂校園文化的主體,是指營造、參與校園文化的校園人,包括學生、教師、各級各類管理干部、后勤服務人員等。校園文化的客體,就是指學生成長的客觀環境。包括社會大環境,主要指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風氣等;園區環境主要指校園的藝術效果、嚴明的校規校紀、治學風格、辦學手段等。
品牌意識強的學校不但重視整體規劃,而且重視重點區域升級。眾所周知,校門是學校對外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是學校彰顯文化品位的第一視覺點。因此,校門形象升級無疑成了眾多學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初入學堂的孩童好奇心強,自制力差,環境建設應考慮趣味性,讓兒童對新的環境有探索的熱情。以下方案設計時,形式和色彩充分考慮兒童的認知心理,采用明亮色彩和創意造型營造讀書氣氛。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充分挖掘學校辦學史上的精神品質,充分吸收現代大學的辦學理念與思想精華,充分發揮師生繼承和弘揚學校精神的主體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