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政治說教,更應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育人內涵,努力做到教書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 進一步加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育人環境,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它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物質方面比如校園綠化,相關硬件設施。 精神方面比如書籍,展板,圖冊等等宣傳教育類的活動。
靜態環境是物化的文化,表現為學校的外觀,文化的營建,是明晰可見的。在常青藤實驗中學,古樸厚重,刻有“我是地球村村民”的天然海磨石豎立在校門口顯眼之處;學校的宣傳櫥窗一直是“三名(名著、名樂、名畫)教育”的主陣地;每個樓梯的折角處懸掛的是歷屆英才意氣風發的照片;走廊、門廳等處,恰到好處掛上書畫條幅、名人畫像、警句格言,既改變了白色墻壁的單調,更造成了一種文化的氛圍,學生可以在經常性的審美活動中提升情感、凈化心靈。
在組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關的活動部分時,就可以聯系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在校園文化原有內容基礎上對這方面的知識和理論有所發揮,有所拓展,可以通過武漢東湖發生死魚事件和洞庭湖發生鼠災事件的深入思考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時事和事實,也通過激發學生對時事和事實的思考進一步深化他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進而使其自覺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充分挖掘學校辦學史上的精神品質,充分吸收現代大學的辦學理念與思想精華,充分發揮師生繼承和弘揚學校精神的主體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
員工把企業文化與自身融為一體,從自己身上就能體現出企業文化,由于企業是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企業不能固守一種固定文化表現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質不變,又要不斷創新它的表現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內容,這是企業文化獲得鞏固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新不能一次完成,員工要在發展變化中自覺不斷地創新企業文化,才能使企業文化走向成熟。
學校識別系統是將學校的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傳達系統(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傳達給學校的聯系者或團體(包括學校內部和社會大眾),鮮明的刻畫學校的個性、突現學校的精神,使大眾對學校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使學校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支持,從而達成宣傳目的的設計體系。它對打造具有文化競爭力的校園品牌,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起著積極而顯著的作用。
將教學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建構的基本形式,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學在學校活動中所占的時間最多。就學科教師而言,有善于邏輯理性思維的數學教師,又有激情洋溢極富人文情懷的語文教師、關懷備至的生活教師,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導主任甚至宏觀決策的校長等。加強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廣大師生的制度意識,倡導依法辦事、按所有教師有著共同的責任,卻又各有不同的學科優勢和專業技能以及文化素養。他們可以在各自的課堂中滲透學校的辦學理念,嘗試探索與辦學理念相一致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煥發活力。如果能形成統一的合力,那么教學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構無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匯編而成的《教師手冊》,并以此作為處理校內各項工作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