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的“主體”是 指與校園文化這一客體對象相對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承擔者、執行者和校園文化的享受者。它包括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全部的校園人。教與學,第一課堂教育的這 一關系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則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在校園文化中,教師與學生是通過大學校園這一共同的中介客體,使師生的本質力 量得到對象化。教師對校園文化建設不只是為了學生成長的付出,而且也是教師生命價值不斷完善、超越和升華的過程。因此,師生共為主體,既能避免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單一主體的自發性與盲目性,也能使教師在文化活動中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進而更新自我的主觀能動意識得以充分發揮。
辦學思想的真正落地,需要一種長遠持久的力量支撐,才能使學校的管理制度、核心價值、發展愿景等得到真正的認同與落實,這種根本動力就是文化。在集團化辦學實踐中,海淀區實驗小學不僅要求“形的統一”,更追求“神的融合”,因為集團化辦學并不是優質校的簡單復制,而是通過本校產生的強大源動力,輻射帶動分校的共同發展。要實現神形俱合、凝心聚力、聯動發展,北京校園文化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正確思考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學校理念文化系統的建構要突出個性,凸顯特色,就要做好四個“走進”、一個“對接”。一是要走進學校所在的社區文化,從社區文化的物質和精神的形態中深掘有利于學校文化建設的文化資源;二是要走進學校已有的文化氛圍,捕捉已有的優秀文化元素;三是要走進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尋學校文化建設的根基;四是要走進校長的心靈,獲取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訴求。最后要將上述文化中的精神元素與當前黨的教育方針,國家培養人才的標準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等對接,形成學校理念文化系統的建構方案..“走進”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統就缺失文化根基,便無法彰顯學校文化的個性;“對接”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統就顯示不出作為學校的教育特點,更無從談特色學校的建設。
通過課題研究,學校明確將寫字活動課提升為寫字教育,使寫字教育跳出了技能訓練的局限,通過對寫字教育理性的本質的把握,體現了學校教育的精神內核。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最高追求是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2002年,在專家的指導下,學校將寫字教育的目標鎖定在學校教育的兩個指向——人和文化上,從而完成了由關注學生外部發展到聚焦學生生命成長的提升。積極的價值引領,讓師生成為追求高品位學校文化的同行者。
學校的理念文化系統闡釋至少不能缺失下面幾個要素。一是“文化主題“。它是通過對與學校相關的多種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地聯想思考后,再與當前國家教育方針和學校校長的教育理想相結合提出來的個性化的價值預設。它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和一切辦學行為的精神統領,是學校個性化的重要標志。如貴州省正安縣第一完全小學的文化主題是“正”。二是學校的辦學理念。
學校識別系統是將學校的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傳達系統(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傳達給學校的聯系者或團體(包括學校內部和社會大眾),鮮明的刻畫學校的個性、突現學校的精神,使大眾對學校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使學校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支持,從而達成宣傳目的的設計體系。它對打造具有文化競爭力的校園品牌,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起著積極而顯著的作用。
從學校文化發生與發展的過程維度看,“前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正文化”的內涵發展和外延擴張,會在動態變化之中形成新的文化準備,以滿足“前線”需要;同時,“正文化”也隨著“前文化”新的生成,不斷調整行為策略和姿態,生成更加豐實的文化成果,積累更豐厚的文化資本,促進“前文化”和“正文化”在更高級別的層次上“動態生成”起來。這就是,學校文化三個階段形成的一個“互動生成”的生態鏈。
綠色校園不僅僅是“綠化校園”,更主張環境教育從課堂滲透擴展到全校整體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勵師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參與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和聯系,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發展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即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環境素養,落實環保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