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所謂校風,即學校富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學意識、育人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以及為全校師生認同的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它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內在潛力。這種高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
校園文化蘊含在辦學環節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動漫軟件學院從頂層設計入手,高度重視具有高職院校及自身實際特點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專業建設廣泛采用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線,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形成基于工作流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吸收優秀的企業文化理念,將企業先進的管理制度引入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學生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更多地體現職業特征,圍繞專業、產業、行業的特點,促進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提升;整合合作企業的資源,利用實訓、實習等環節,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
學校文化建設是“做”的學問,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綱領。一個“做”字,內涵豐富。“做”是判斷與選擇,它挑戰校長的文化判斷力和選擇力,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做”是執行,它挑戰教師團隊的文化執行力,從細處入手,通過細節求實效;“做”還是反思,沒有反思的學校文化建設不可能自新。學校文化建設可以分成表層建設、中層建設和深層建設三個層次。
學校文化建設創新了管理機制。學校文化建設是對傳統管理模式的變革,讓學校管理從經驗型、制度型管理提升到文化管理的高境界。從而完善、優化學校管理,使學校管理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意蘊。這種管理將學校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增強了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使被動的約束變為行為自覺,這種管理機制更能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潛能。
從學校文化發生與發展的過程維度看,“前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正文化”的內涵發展和外延擴張,會在動態變化之中形成新的文化準備,以滿足“前線”需要;同時,“正文化”也隨著“前文化”新的生成,不斷調整行為策略和姿態,生成更加豐實的文化成果,積累更豐厚的文化資本,促進“前文化”和“正文化”在更高級別的層次上“動態生成”起來。這就是,學校文化三個階段形成的一個“互動生成”的生態鏈。
將教學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建構的基本形式,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學在學校活動中所占的時間最多。就學科教師而言,有善于邏輯理性思維的數學教師,又有激情洋溢極富人文情懷的語文教師、關懷備至的生活教師,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導主任甚至宏觀決策的校長等。加強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廣大師生的制度意識,倡導依法辦事、按所有教師有著共同的責任,卻又各有不同的學科優勢和專業技能以及文化素養。他們可以在各自的課堂中滲透學校的辦學理念,嘗試探索與辦學理念相一致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煥發活力。如果能形成統一的合力,那么教學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構無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匯編而成的《教師手冊》,并以此作為處理校內各項工作的依據。
在環境建設中讓墻壁與花草說話,讓師生生活在如詩如畫的書香校園環境中,著力于校園“教育文化長廊”建設,時時處處為廣大學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食糧,激發學生向上、從而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激起求知欲。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主陣地之一是校園的墻壁。校園的墻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熏陶、引導和感染師生職工情操和素質的巨大的推動力量。
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可以把教職員工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使他們目的明確、協調一致。幼兒園文化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情感。這樣可以在幼兒園中營造一種寬松、和諧、團結、友愛的和睦氛圍,使教職員工之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幼兒園文化具有激勵功能。幼兒園文化所形成價值的導向和校園內部的文化氛圍能夠起到激勵的作用,極大地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園領導與教職員工以及教職員工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支持。特別是領導對教職工的關心會使其感到受人尊重,自然會精神振奮,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