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全新的觀念、方法去創建新型一流的校園文化,樹立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理念,使校園文化傳遞融為一體。徹底摒棄“應試教育”,推行“素質教育”,提供創新思維平臺,引導學生把夢想變為現實,激發熱情,張揚個性,啟發創造,讓每一位學生經過多種實踐活動,展示特長,體現自我價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各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對學校的校園文化作出統一的部署,整體優化學校的校園環境,使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特色的顯性標志,使他人一走校園就能感受到濃郁的特色文化氣氛。
人們對具象藝術的思考與表現也從來沒有因為花樣百出的現代藝術的擠壓而終止過,在后現代藝術的大潮中,隨著對新具象雕塑表現可能性的探索,像曼祖等當代具象藝術家努力沿著傳統藝術精神的軌跡孜孜以求,不斷創新,為我們提供了具象雕塑新的表達方式。從文化發展的現狀角度來考察,具象藝術在今天的文化現實中又逐步成為重要的內容(怎么成了重要內容),反思其藝術的發展軌跡,具象雕塑在傳統的藝術源流基礎上邁開了新的步伐,審視其中的規律和價值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育人有多種途徑,如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等,而環境具備文化因素后,就自然產生出育人功能,即環境育人。具體地說,一所學校如果具備優雅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純正的校風學風、濃郁的古韻今風、醉人的翰墨書香、濃厚的文化積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就必定會對師生產生熏陶、感染和互相激勵作用。因此,良好的學校環境會寓精神激勵于潛移默化之中,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微妙效應。
校園文化是以培養學生和提高全員文化乃至綜合素質為目的,以物質文化為基礎,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一種文化。校園文化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先進性、教化性和輻射性,校園文化是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續和補充,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是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通過幾代師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職工、學生認同的有學校特色的行為方式、道德規范、教學原則、培養目標、學校傳統等因素,包括物質文化、制度和行為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次。
從學校文化發生與發展的過程維度看,“前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正文化”的內涵發展和外延擴張,會在動態變化之中形成新的文化準備,以滿足“前線”需要;同時,“正文化”也隨著“前文化”新的生成,不斷調整行為策略和姿態,生成更加豐實的文化成果,積累更豐厚的文化資本,促進“前文化”和“正文化”在更高級別的層次上“動態生成”起來。這就是,學校文化三個階段形成的一個“互動生成”的生態鏈。
校外校園文化建設機構參與學校文化建設,體現了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是件好事,無可厚非。但如果這些機構的角色轉變不好,對教育的理解不夠,特別是對學校文化建設自身的特點缺乏足夠認識,且不能結合教育的本質和學校實際進行個性化的闡釋,那么,校外校園文化建設機構給與學校的就可能不是正能量,而是負能量。
教育實驗改革改變了學段設置,豐富了課程內容,改變了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學得更加豐富和飽滿,更加開放和廣闊,更加扎實和有效。學校在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授課模式也嘗試創新,部分學科采取走班選課形式。校內設立各種學生社團,給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