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墻壁文化是一個學生學習精神的集中體現,班集體是一個熔爐,能將鐵煉成鋼。同時班集體也是個染缸,會給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響。加強教室墻壁文化建設,真正做到“以正確的理論引導人”,加強班集體榮譽感,給予每一個學生表現的機會,給予每個學生都有對比的機會,都有進步的機會,都有成功的表現。學校的每個教室都有類似“夸夸你我他”、“想說就說”、“展示自我”等版塊。
將教學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建構的基本形式,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學在學校活動中所占的時間最多。就學科教師而言,有善于邏輯理性思維的數學教師,又有激情洋溢極富人文情懷的語文教師、關懷備至的生活教師,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導主任甚至宏觀決策的校長等。加強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廣大師生的制度意識,倡導依法辦事、按所有教師有著共同的責任,卻又各有不同的學科優勢和專業技能以及文化素養。他們可以在各自的課堂中滲透學校的辦學理念,嘗試探索與辦學理念相一致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煥發活力。如果能形成統一的合力,那么教學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構無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匯編而成的《教師手冊》,并以此作為處理校內各項工作的依據。
育人有多種途徑,如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等,而環境具備文化因素后,就自然產生出育人功能,即環境育人。具體地說,一所學校如果具備優雅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純正的校風學風、濃郁的古韻今風、醉人的翰墨書香、濃厚的文化積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就必定會對師生產生熏陶、感染和互相激勵作用。因此,良好的學校環境會寓精神激勵于潛移默化之中,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微妙效應。
學校德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政治說教,更應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育人內涵,努力做到教書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 進一步加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育人環境,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它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物質方面比如校園綠化,相關硬件設施。 精神方面比如書籍,展板,圖冊等等宣傳教育類的活動。
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時政性的貫徹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時政性更能突出校園文化的時代特色。可以說,時代特色的彰顯是校園文化弘揚主旋律的支柱。如在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發射期間,就可以進行“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活動,可以通過大量的事實說明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也可以通過介紹參加這項工程的科學家們的人生經驗說明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的重要時代價值,使學生認識到只有投身改革創新的偉大實踐,才能報效祖國和人民,實現人生的價值的道理。
向學生講述學校的發展歷史,向學生介紹各行各業代表,教唱校歌,統一校服,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對學校自然生發出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形成學校精神。學校充分發揮宣傳窗、黑板報、校史陳列室、閱報欄、廣播站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及時報道學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加強對學校刊物的管理指導,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綠色校園不僅僅是“綠化校園”,更主張環境教育從課堂滲透擴展到全校整體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勵師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參與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和聯系,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發展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即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環境素養,落實環保行動。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充分挖掘學校辦學史上的精神品質,充分吸收現代大學的辦學理念與思想精華,充分發揮師生繼承和弘揚學校精神的主體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
校園中白色的基調中植入了同一色系的暖色系活躍色,并隨著樓層的升高而逐層變化。大范圍活躍色的介入希望打破常見的素色系校園給公眾和孩子帶來的刻板印象,嘗試營造一種更為輕松的、活潑的校園氛圍,為在此就讀的孩子們營造一種非日常的童年回憶。交錯多彩的學校建筑通過豐富的架空與模糊空間,為孩子們構筑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全天候功能“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