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本理論轉化成為富有校本特色的行為實踐,再從行為實踐升華為更完善的校本理論,倘若沒有創新的鏈接,學校文化無疑是無源之水,勢必枯竭消亡。學校文化與生命密切關聯,是學校和諧發展的引擎。只有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其特質,才能引領我們找到學校文化構建與發展的正確方向,掌握實踐的方法,讓學校文化在適宜生命的邏輯系統中生長,使學校文化走上生命價值不斷彰顯的康莊大道。
學校文化的建設方向,從來不是某個領導者單一意見的反映,而應該要綜合大多數成員的心聲。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主體力量,他們貼近學校實際,對學校問題有真切的體認,因而學校領導者只有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學校文化建設更具個性色彩,更有生命力。而調動教師積極性,引發其內在激情的關鍵,在于學校文化活動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文化應該有顯眼的東西,讓人一走進學校就能直觀地看到,如雕塑,有特定寓意的建筑等。但在注重這些顯在文化載體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內隱的文化載體,如可以成立教育講壇、班主任論壇、教研組活動制度、教師沙龍之類的思想交流平臺,因為這些載體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上更直接和更有效。
一些學校校內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搞得風風火火,可在社會實踐環節上卻出現了“一頭輕”的問題,不能把握好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實踐間的內在聯系。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應當在學校辦學理念指導下,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踐教育內容貫穿于社會實踐、創新教育和實踐教學之中,建立教學教育實踐基地,完善實踐教學教育體系,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校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學校文化的子文化。它是學校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所構成的潛在的育人存在方式。學校環境文化包括靜態的物質環境文化和動態的人文環境文化。靜態的物質環境文化,主要指以靜態的物質形態方式存在的景觀文化,是隱藏在學校物質表象中的精神內核,是通過校園的物質層面呈現出的文化和教育要素。具體地說,它是包括校舍建筑、場地設備、花草樹木等各方面設施綜合而成的文化的要素,是看得見、摸得到的顯性文化,是學校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
要想使師生員工的這些行為深深扎根,還需要輔以必要的培訓引導。學校對文化理念的培訓和宣傳應立足于師生員工的日常行為,用理念引導行為,用行為詮釋理念,以避免師生員工聽時感慨激昂、回到崗位時依然我行我素的空洞抽象式的培訓。理念宣傳的形式要務求豐富多彩,確保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理念形象化。
量身定制課程,在寓教于樂中學習;入住美國家庭,體驗美國風土人情;訪全球頂尖名校,放飛留學夢;暢游城市景點,融入快樂生活。參與不一樣的交流互動,體驗不一樣的家庭生活,學習不一樣的文化習俗,享受不一樣的貼心服務,鐫刻不一樣的快樂記憶。 感受綠色校園環保,體驗戶外動手樂趣,收獲團隊合作精神,探訪互動知名學府,享受一流貼心服務。
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自然,藝術的成果貴乎創新,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壤中,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從文化發展清晰的文脈來看,傳承與創新一直是主旋律,對于中國文化精神的獨到境界,以及自然的人格化意蘊,把精神的生命體融合到自然的旋律當中,滲透出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梅蘭竹菊的品格隱喻,漢唐雕塑的宏大氣度,都是值得我們研究與傳承的精神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