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了師生的心理環境,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校園文化為學生追求個性的發展,追求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適應了學生精神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可塑造學生形成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空間。校園文化反映了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體現了校園的人文精神,能塑造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一個學校良好的校風,體現在自由的學術氛圍、多學科交匯的氛圍、寬容失敗的氛圍、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的氛圍等幾個方面。
教育實驗改革改變了學段設置,豐富了課程內容,改變了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學得更加豐富和飽滿,更加開放和廣闊,更加扎實和有效。學校在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授課模式也嘗試創新,部分學科采取走班選課形式。校內設立各種學生社團,給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
學校德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政治說教,更應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育人內涵,努力做到教書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 進一步加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育人環境,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它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物質方面比如校園綠化,相關硬件設施。 精神方面比如書籍,展板,圖冊等等宣傳教育類的活動。
校園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既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職責,也承擔著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校園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過研究和宣傳科學理論,可以把人們緊緊地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具有引導作用,通過傳授人類文明,可以幫助人們培養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質。具有輻射作用,通過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可以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精神文化,即校園文化創設的思想與心理氛圍;制度文化,即由校園文化的組織、機構及其規章制度確定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即由校園文化延伸到具體現實中培養形成的行為準則;物質文化,即由校園文化的物質條件構造的各種教學、科研、生活的設備、設施、房屋等,是以環境為載體,是校園文化的外部表現形式。
向學生講述學校的發展歷史,向學生介紹各行各業代表,教唱校歌,統一校服,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對學校自然生發出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形成學校精神。學校充分發揮宣傳窗、黑板報、校史陳列室、閱報欄、廣播站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及時報道學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加強對學校刊物的管理指導,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院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