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硬環境建設,如高雅的建筑,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賞心悅目的綠化等;二是軟環境建設,如墻面、樓廊、櫥窗的環境布置,班級文化、組室文化的開展,制度文化的構建,校園文化活動等。文化建設不只是為了樹立形象,更重要的是打造校園文化力,提升競爭力,將促師生及校園發展的理念認真貫徹到教育工作中來,營造“文化育人”的氛圍,使師生由行為的修整與規范,發展到意識浸潤,習慣養成,逐漸內化為無意識的自覺與自然,最終凝聚成文化的力量,促進師生及學校的發展。顯然后者更為重要。校園文化應是一個學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其中,物質文化是校園的表層結構,而精神文化則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
一些學校校內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搞得風風火火,可在社會實踐環節上卻出現了“一頭輕”的問題,不能把握好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實踐間的內在聯系。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應當在學校辦學理念指導下,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踐教育內容貫穿于社會實踐、創新教育和實踐教學之中,建立教學教育實踐基地,完善實踐教學教育體系,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正確思考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學校理念文化系統的建構要突出個性,凸顯特色,就要做好四個“走進”、一個“對接”。一是要走進學校所在的社區文化,從社區文化的物質和精神的形態中深掘有利于學校文化建設的文化資源;二是要走進學校已有的文化氛圍,捕捉已有的優秀文化元素;三是要走進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尋學校文化建設的根基;四是要走進校長的心靈,獲取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訴求。最后要將上述文化中的精神元素與當前黨的教育方針,國家培養人才的標準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等對接,形成學校理念文化系統的建構方案..“走進”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統就缺失文化根基,便無法彰顯學校文化的個性;“對接”不到位,理念文化系統就顯示不出作為學校的教育特點,更無從談特色學校的建設。
學校文化建設使得校園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營造出良好的創建特色學校工作氛圍。凝聚學校精神的標志隨處可見,體現學校辦學思想、育人目標和整體風貌的校徽、校旗、校歌、校訓、校服等成為亮點。校園里學生牢記校訓、詠唱校歌、佩戴校徽成為習慣。學校建筑設計、整體布局、建筑風格處處體現學校文化內涵,開辟了科技教育、藝術教育、家庭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題文化墻,融入學校教育思想、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打造精品校園文化,提升學校文化品位,進一步彰顯學校的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增強師生對學校特色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校園中凸現出來的榜樣是這個特定的文化區間內涌現出來的正面典型。他們集中地反映出學生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素質和生活行為方式。校園榜樣真實貼近他們的生活,其激勵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既是校園精神的生動體現,又是校園文化的形象教材。它所產生的“共生效應”和“魅力效應”,是推動校園文化全面發展的動力和能源。充分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對于弘揚正氣、優化校風、培養校園精神、建設校園文化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說到校園文化中的中西融合,盧校長認為,往往體現在各種細節的經營中。但文化還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軟性文化,是人與人之間的息息相通。“如果校長常常在員工大會上“一言堂”,又怎能要求老師與學生相處會平等互動呢?我們學校很少開全員教工大會,大多是‘工作坊’模式的專業發展。”
獨特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個園所長期生存的秘訣。幼兒園文化的本質實際就是體現在其核心價值觀上,一個幼兒園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在于,這種核心價值觀是不是能夠成為全園教職工認可的共同價值觀。這種共同價值觀就能在幼兒園不斷發展的道路上得以延續和發展,并成為幼兒園可持續成長的重要保障。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 指與校園文化這一客體對象相對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承擔者、執行者和校園文化的享受者。它包括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全部的校園人。教與學,第一課堂教育的這 一關系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則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在校園文化中,教師與學生是通過大學校園這一共同的中介客體,使師生的本質力 量得到對象化。教師對校園文化建設不只是為了學生成長的付出,而且也是教師生命價值不斷完善、超越和升華的過程。因此,師生共為主體,既能避免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單一主體的自發性與盲目性,也能使教師在文化活動中發現自我,表現自我,進而更新自我的主觀能動意識得以充分發揮。
先進的理論如果沒有必要的普及,就不能植根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因此,學校要贏得長遠發展,必須要依靠整個教師團隊的精誠合作。一個優秀的團隊必定是積極向上、思想活躍、團結合作的集體。要老師們全面參與,要取得他們的認同,并轉化為自覺行動,首先必須共同學習。通過學習,讓老師們知道這是什么,要做什么,進一步還可做什么。在共同的學習(普及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理性層面的思考。通過經常性地學習、反思,使教師的思想統一到學校的共同價值觀的追求上來。然后再通過對年級組、備課組、辦公室等進行捆綁式評價方式,促進團隊力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