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風蘊涵于一定的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校園文化是學風建設的重要載體,對學風建設具有重要導向和激勵的功能。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好的學習風氣會影響和感召學生,對學生綜合發展和學生建設都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在高等教育發展新的歷史背景條件下,充分挖掘、整合文化育人的資源,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學風建設新的突破點。
育人有多種途徑,如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等,而環境具備文化因素后,就自然產生出育人功能,即環境育人。具體地說,一所學校如果具備優雅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純正的校風學風、濃郁的古韻今風、醉人的翰墨書香、濃厚的文化積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就必定會對師生產生熏陶、感染和互相激勵作用。因此,良好的學校環境會寓精神激勵于潛移默化之中,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微妙效應。
從學校文化發生與發展的過程維度看,“前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正文化”的內涵發展和外延擴張,會在動態變化之中形成新的文化準備,以滿足“前線”需要;同時,“正文化”也隨著“前文化”新的生成,不斷調整行為策略和姿態,生成更加豐實的文化成果,積累更豐厚的文化資本,促進“前文化”和“正文化”在更高級別的層次上“動態生成”起來。這就是,學校文化三個階段形成的一個“互動生成”的生態鏈。
學校的理念文化系統闡釋至少不能缺失下面幾個要素。一是“文化主題“。它是通過對與學校相關的多種文化的內涵進行深入地聯想思考后,再與當前國家教育方針和學校校長的教育理想相結合提出來的個性化的價值預設。它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和一切辦學行為的精神統領,是學校個性化的重要標志。如貴州省正安縣第一完全小學的文化主題是“正”。二是學校的辦學理念。
”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幼兒教師自身成長的內在需要。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應考慮個體教師知識、態度和技能的提升和改進,還應考慮教師工作環境,學校組織文化和結構。從服務文化、節奏文化、團隊文化、效能文化的角度,建設良好的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文化是對教師專業的認同和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識和文化支持,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的條件。
校園中白色的基調中植入了同一色系的暖色系活躍色,并隨著樓層的升高而逐層變化。大范圍活躍色的介入希望打破常見的素色系校園給公眾和孩子帶來的刻板印象,嘗試營造一種更為輕松的、活潑的校園氛圍,為在此就讀的孩子們營造一種非日常的童年回憶。交錯多彩的學校建筑通過豐富的架空與模糊空間,為孩子們構筑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全天候功能“綠洲”。
設計校園雕塑的主題時,要考慮其自身的造型的藝術性;同時還要尊重校園的歷史文脈,反映出每個校園獨特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還應處理好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與建筑的關系以及與植物的配置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它們在校園景觀中“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體現其藝術價值,形成美好的意境。
教室墻壁文化是一個學生學習精神的集中體現,班集體是一個熔爐,能將鐵煉成鋼。同時班集體也是個染缸,會給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響。加強教室墻壁文化建設,真正做到“以正確的理論引導人”,加強班集體榮譽感,給予每一個學生表現的機會,給予每個學生都有對比的機會,都有進步的機會,都有成功的表現。學校的每個教室都有類似“夸夸你我他”、“想說就說”、“展示自我”等版塊。
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可以把教職員工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使他們目的明確、協調一致。幼兒園文化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情感。這樣可以在幼兒園中營造一種寬松、和諧、團結、友愛的和睦氛圍,使教職員工之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幼兒園文化具有激勵功能。幼兒園文化所形成價值的導向和校園內部的文化氛圍能夠起到激勵的作用,極大地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園領導與教職員工以及教職員工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支持。特別是領導對教職工的關心會使其感到受人尊重,自然會精神振奮,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