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教學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建構的基本形式,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學在學校活動中所占的時間最多。就學科教師而言,有善于邏輯理性思維的數學教師,又有激情洋溢極富人文情懷的語文教師、關懷備至的生活教師,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導主任甚至宏觀決策的校長等。加強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廣大師生的制度意識,倡導依法辦事、按所有教師有著共同的責任,卻又各有不同的學科優勢和專業技能以及文化素養。他們可以在各自的課堂中滲透學校的辦學理念,嘗試探索與辦學理念相一致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煥發活力。如果能形成統一的合力,那么教學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構無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匯編而成的《教師手冊》,并以此作為處理校內各項工作的依據。
從校園文化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校園文化包含著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所謂校園文化的主體,是指營造、參與校園文化的校園人,包括學生、教師、各級各類管理干部、后勤服務人員等。校園文化的客體,就是指學生成長的客觀環境。包括社會大環境,主要指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風氣等;園區環境主要指校園的藝術效果、嚴明的校規校紀、治學風格、辦學手段等。
一些學校校內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搞得風風火火,可在社會實踐環節上卻出現了“一頭輕”的問題,不能把握好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實踐間的內在聯系。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應當在學校辦學理念指導下,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踐教育內容貫穿于社會實踐、創新教育和實踐教學之中,建立教學教育實踐基地,完善實踐教學教育體系,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以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為目的的各種講座、學術論壇等之所以深受學生歡迎,成為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因為這些文化形式在呈現文化的豐 富性,傳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時,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校園文化中的建設與引導作用。但在三屆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中,雖有《推崇名師,追求學術》和《院士是面 旗幟》等獲獎項目,但就其實質而言,仍然是“教師”圍繞“學生”的天體運行中行星與衛星式的關系。這一關系導致本應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設的精神家園,前者卻成了旁觀者。
文化建設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硬環境建設,如高雅的建筑,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賞心悅目的綠化等;二是軟環境建設,如墻面、樓廊、櫥窗的環境布置,班級文化、組室文化的開展,制度文化的構建,校園文化活動等。文化建設不只是為了樹立形象,更重要的是打造校園文化力,提升競爭力,將促師生及校園發展的理念認真貫徹到教育工作中來,營造“文化育人”的氛圍,使師生由行為的修整與規范,發展到意識浸潤,習慣養成,逐漸內化為無意識的自覺與自然,最終凝聚成文化的力量,促進師生及學校的發展。顯然后者更為重要。校園文化應是一個學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其中,物質文化是校園的表層結構,而精神文化則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
先進的理論如果沒有必要的普及,就不能植根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因此,學校要贏得長遠發展,必須要依靠整個教師團隊的精誠合作。一個優秀的團隊必定是積極向上、思想活躍、團結合作的集體。要老師們全面參與,要取得他們的認同,并轉化為自覺行動,首先必須共同學習。通過學習,讓老師們知道這是什么,要做什么,進一步還可做什么。在共同的學習(普及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理性層面的思考。通過經常性地學習、反思,使教師的思想統一到學校的共同價值觀的追求上來。然后再通過對年級組、備課組、辦公室等進行捆綁式評價方式,促進團隊力量的形成。
建設學生滿意的一專多能型教師文化。教師是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主體。我們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本的管理理念,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切實加強教師的教學文化和組織文化,建設嚴謹高雅、務實進取的教師文化,塑造一支“敬業、反思、創新”有思想的教師隊伍。我們強化師德教育,讓“以滿意的情緒激勵學生每一天微小的進步; 以寬容的情緒對待學生的差錯”成為每位教師的座右銘,并化入每一個教學行為中。加強師能培訓,培養“一專多能型”教師隊伍是“科技、藝術和三結合教育”特色創建的師資保障,我們要求教師除了精于本學科專業以外,教師人人都要學會一門專業技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教師是學校文化的第一體驗者和首要行動者,各個地域和學校具有相同的價值追求而又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師文化,正是學校文化的靈魂部分。抓好了教師文化的轉型,學校組織文化、課程文化、教學文化、學生文化的重建就有了根基。近年來,教師專業發展從比較多地關注制度建設、標準建設、課程開發、手段革新等“技術”方面,逐漸轉向關注教師文化這一深層次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