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作為學校視覺識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獨特精美的“外顯”形式,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既是一個學校的標志,一個學校的形象象征,也是一個學校社會認知的重要標志,所以它應該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宗旨、辦學特色、學校類型以及學校的文化底蘊。伴隨著視覺文化的興起與發展,現在越來越多學校也開始注意自身的形象設計,與時俱進的根據學校戰略的調整和學校特色的發掘,重新設計學校校徽也成為一件充滿勇氣與智慧的大事,在傳承與創新間,怎樣更好的以校徽為載體和突破口體現校園新風貌和歷史文化已成為學校領路人們開始思考的問題。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滲透于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及校園活動之中。充分重視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調動廣大師生全員、全程、全方位自主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讓師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鍛煉,提高文化修養及價值觀念,實現師生和學樣共同發展,共同提高,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校園文化建設認識要先行。 思想決定認識,認識決定態度。對于校園文化建設我們不能簡單的停留在花草樹木、亭臺建筑、墻壁畫等基礎層面,而應入探討挖掘“校園文化”這個內涵,對其有個全面清晰的認識。 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什么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和活動文化的有機統一體,反映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如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所有這些,只有轉化成學校師生的內在需求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外顯為師生共同的處世原則和行為方式后,才可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校園文化。
一個學校的視野、氛圍、氣度和胸懷,更重要地是會對一所學校的發展、學生的培養、學術的成就產生根本性影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統一。現代校園文化要有活力和創新的能力,就必須有開放的精神,開闊的視野和與外界交流的能力。要有兼容并蓄的精神。現代校園應提倡探索、尊重探索、鼓勵探索。而不能孤芳自賞,要在競爭的同時善于合作,取長補短,互相促進。要有理解校園文化,熟悉學生群體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的主干應該是那些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這些教師不但有淵博的知識,具有相當的從業經驗,能夠對校園文化建設有心得,能夠對學生工作有思考,能夠設立相宜的管理體制、良好的運行機制,科學的評價機制。
現在的校園整體建設以不在是像早期的校園是建筑群圍繞一個中心廣場形成嚴整的軸線關系廣場四周柱廊相連,圖書館或其他主導建筑位于軸線一端。現在的校園的設計已經脫離了傳統的設計理念,今天就介紹一下現在的校園中心的整體性規劃。中心廣場與廣場盡端標志性主導建筑成為校園主廣場,大型交往公共空間,并強化了校園特色上午認知性,由于一體或整體相對分散、零亂,所以中心感的形成有利于整體感形成。
這些功能的充分發揮,要求校園文化緊緊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學校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也為校園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發展的動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可通過精巧、和諧、實用的設計,將其融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要參與群體,以課內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學校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學校精神的培育作為長遠目標,注重把學校精神的培育與指導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在正確價值取向的導引下,充分發揮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帶頭作用和校園典范的榜樣作用,使其對校園文化建設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對建設特色學校起到促進作用,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學校要通過挖掘各類“活”的資源來不斷充實精神內涵,積極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母校意識”。在“校魂”的塑造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創新精神的培育。培養、發展創新精神是校園文化理應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只有把創新精神融入整個學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學校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使學校精神成為凝聚全校師生共同奮進的強大推動力。
作為一種能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存在物,校園環境文化包含了其設計者與使用者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及其他社會寓意,這種沉淀了一定文化觀念的物質存在物,不僅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而且具有持久抗蝕的特點。一座寓意深刻、與四周環境相得益彰的雕塑,一幢別具藝術風格的建筑物,一塊布局合理優雅別致的花壇,不僅可以起到美化環境、裝飾校容的作用,而且又能以其獨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形態影響學生,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