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學校的精神文化表現只停留在外顯的符號層面,管理者和師生員工的精神狀態、行為方式,與紙面上、墻面上顯現的符號文化的真實價值完全脫節。校園文化與校園人之間出現了許多不適應的地方,被動接納的多,主動消化的少,主動構建自身特色活動的更少。在校園文化的構成上,節日文化活動多,平時文化活動少;常規的娛樂性文化活動多,深層次的科技藝術文化活動少。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上,缺乏系統性與戰略計劃,往往是臨時安排多,長遠規劃戰略考慮少;從學校角度設計的活動多,從教師、學生角度設計的少。與社會的關聯度不大,對其他文化如社區文化等缺乏輻射和影響力,社會認可度小。
學校實驗室及功能室的建設意義重大,不僅體現學校的校園文化,更關乎到素質教育事業。實驗室及功能室的建設屬于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一個部分,是學校校園文化核心理念的一種體現,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科實驗室及功能室的建設,隨著教育與考試制度的改革,學校更愿意讓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腳踏實地的學習知識,而非填鴨式的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書本上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做到真正實行素質教育,實現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自由成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發現學生各方面的天賦及重點培養方向。從校本理論轉化成為富有校本特色的行為實踐,再從行為實踐升華為更完善的校本理論,倘若沒有創新的鏈接,學校文化無疑是無源之水,勢必枯竭消亡。學校文化與生命密切關聯,是學校和諧發展的引擎。只有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其特質,才能引領我們找到學校文化構建與發展的正確方向,掌握實踐的方法,讓學校文化在適宜生命的邏輯系統中生長,使學校文化走上生命價值不斷彰顯的康莊大道。
校園文化的德育渠道不僅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課,也包括了其他所有課程;不僅包括了一課堂教育,也包括了學術科技文化活動等二課堂教育;不僅包括了教學育人,也包括了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不僅包括了被動的接受承載,更包括了主動的探索實踐。學校缺少文化發展戰略,既對自己辦學歷史缺少文化的思考,又是對社會文化缺少責任文明的擔當,既對現代教育目標價值缺少認識,又是對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理念思想缺少理解。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的含義,一再揚棄舊義,創新文化教育體現的破與立。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這一特定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中人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是指存在和發展于校園內的活動方式和意識現象;校園文化是指學校成員的內在精神和這種內在精神的外在體現;校園文化就是以校園為基礎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校園精神文明的核心內容是建設和諧學校校園文化,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體現。進一步加強學校校園文化研究,充分認識其特征和功能,努力建設和諧的學校校園文化,對于促進學校和諧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當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觀察學校的時候,其實學校的一切場所,一切活動無不包含和表現出學校的文化元素。對全校教師和學生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優秀的學校文化有如富含負氧離子的清新空氣之于人。文化是一套是非標準、一套榮辱標準,其核心是團隊中的個體面對相同事情時行動具有一致性。學校領導的角度來說,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員工能夠在心中建立和尊重一套共同的行為秩序。
校園文化建設大致可分為硬環境建設和軟環境建設兩個方面。硬環境建設包括學校建筑、校園景觀等校園基礎性設施以及校園網絡、廣播電視等文化設施的建設。軟環境建設包括:良好的學術環境、良好的育人環境、良好的校園風尚等。不論建設何種校園文化,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先對校園文化有個清晰的定位、全面的規劃、深入的挖掘等,這樣才能真正創建出彰顯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
一個理念要成為學校發展的“核心”,關鍵是必須具備這些基本要素:一是本質性,就是能對辦學思想進行最抽象、最深刻的概括。組織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沙因認為,居于文化最深層的是“假設”,所有價值觀以及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建立在這個假設之上。比如儒家思想就是基于“性本善”的假設,所以孔子才建立了“仁學”,才倡導要愛人、立人、達人;基督教文化則是基于“原罪人”的假設,認為人生來就有罪,所以只有活著的時候樂善好施、贖清自身的所有罪過,死后才能升入天堂。這里的“假設”就可以理解為是各自文化的本質。以學校為例,有的學校認為學生時代應是一段快樂的旅程,有的學校則認為讀書改變命運,仍然抱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思想,于是在對教育本質不同的假設之下,學校的辦學思想以致整個辦學行為方式都會體現出不同的形態。
學校標識文化的多種表達。不少學校有校風、教風、學風、校歌、校訓,這是常見彰顯學校文化特色與個性的方式,但不局限于此,學校的標識文化還可以有多樣化的表達,如,學校宣言、校歌、校詩、校故事、校圖騰、校吉祥物,校形象大使,校樹、校花等等。對校園文化進行股份制改造。讓校長、教師、學生都入股校園文化,成為股東。也就是說:讓全校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例如:校長要辦什么樣的理想學校,先讓師生為學校畫像;要強調哪些校園文化學生最有感覺,就讓學生評選;要讓學生理解校園文化,就讓學生導游講解。創意校園文化的課程景觀。放大校園文化的使用價值,打造校園教科書。從自然景觀——文化景觀——課程景觀。某校一個天文實驗室,屋頂是璀燦星空,金、木、水、火、土等星球,只要用遙控器指住某個星球,立即就播出一段有關這個星球的天文知識介紹。再如,一個學校的水池底部,鋪設有世界地圖的磁磚,這就為學生“觸摸世界”帶來了方便。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是教育的場所,以育人為根本目的。校園文化是展現學校特色的平臺,是實施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環節。美麗的校園風光,濃厚的人文氣息,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對于師生起著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教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