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通過校風、學風建設,弘揚學校的優良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人際關系等,創造一個陶冶人們心靈的精神環境,給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園人以深刻的影響。要通過文明學校、綠色學校、特色學校的創建,創設一種與其觀念體系相適應的優美、和諧、富有人文氣息的物質環境,對生活于其中的每個人起到陶冶情操和規范行為的作用。學校文化建設中,一定要注意“軟件”、“硬件”建設并重,讓優美的校園環境和幽雅的辦公環境使師生獲得某種滿足和自豪,使師生的審美觀有意無意間受到啟發和感染,激發其產生一種自覺的內在驅動力,主動地去完善自我,由外而內塑造自己高尚健全的人格。
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物質文化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學校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中硬件文化建設,一般是看的見摸的著的東西,物質文化建設中的每一個實體,都能反映出學校各種教育價值理念。而物質文化建設主要表現在對校園內的走廊文化墻、宿舍文化墻、教室文化墻、景觀文化、宣傳欄等進行建設,每一個區域布置著不一樣的文化知識,讓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給予師生們不一樣的文化教育,讓他們能夠了解各方面的知識,從而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提升自己的素質。
她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而不斷地提升和發展,她隨著一代代師生(特別是一任任的校長)的建設與創造,不斷增加內涵,不斷提升品質。師生既是校園文化的傳承者,又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與創造者。校園是培養社會合格公民與人才的搖籃,體現了社會的期望,也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時代精神。所以校園文化同時又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與時代特征。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一起來看看吧!優秀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在當今社會,壓力變成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而如何去解決它顯得異常重要。
校園文化建設除了提升校園文化“物”的品味外,還要重視“人”的塑造。它在多維變化的過程中通過辯證批判的取舍,經過提煉和升華,形成具有核心意義的校園精神。就是學校的生命活力,是學校獨特的財富和資源,并反映了學校歷史傳統、辦學特色、精神風貌的一種校園精神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學校精神文化雖不具有表層物質環境文化和中介層制度文化那種直觀可視有形的特點,但由于其精神已滲透或附著在校園各種文化載體及其行為主體身上,以致由它透視出獨特的校園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靈魂,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集中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的“三風”建設上。“三風”建設是校園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內涵,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學校的巨大的精神財富,是推動學校前進的精神力量。校風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上。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等素質的綜合表現。學風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
校園文化建設認識要先行。 思想決定認識,認識決定態度。對于校園文化建設我們不能簡單的停留在花草樹木、亭臺建筑、墻壁畫等基礎層面,而應入探討挖掘“校園文化”這個內涵,對其有個全面清晰的認識。 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什么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和活動文化的有機統一體,反映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如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所有這些,只有轉化成學校師生的內在需求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外顯為師生共同的處世原則和行為方式后,才可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大致可分為硬環境建設和軟環境建設兩個方面。硬環境建設包括學校建筑、校園景觀等校園基礎性設施以及校園網絡、廣播電視等文化設施的建設。軟環境建設包括:良好的學術環境、良好的育人環境、良好的校園風尚等。不論建設何種校園文化,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先對校園文化有個清晰的定位、全面的規劃、深入的挖掘等,這樣才能真正創建出彰顯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文化建設在百度百科定義是發展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活動。聚橋文化認為文化是人們精神層面的東西,它包括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我們做文化建設,就是把思想上的東西通過設計制作把它通過一個載體具體化、物質化的展現出來,通過內容設計、空間場景、氛圍意境等各種元素調配出讓人身同感受。文化建設包括:校園文化建設、黨建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
基礎教育的學校文化,都具有共性和個性的特征。共性特征往往來源于對傳統優秀文化成果(民族的或世界的)的繼承,來源于對最基本的教育規律的理解,來源于現實社會中政府政策的規定性。共性質量,承載著把學校文化和其它形式的文化區分開來的基本功能,搭起了學校文化基本框架,由此可見,共性質量并不能造就其價值和魅力。學校文化的價值和魅力源自于其個性化質量。個性化質量發芽于學校文化生命性的深厚底蘊之中,生長在對多元文化成果的整合之中,發展在學校文化豐厚的動態生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