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禮活動一般是在學年的幾個關鍵時候舉行,形式比較復雜,一般都是為了慶功、表彰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成績貢獻。儀式和典禮與文化的關系就像電影和電影劇本的關系,是交響樂和樂譜的關系,也是舞蹈與使用其他方式無法表達出來的意境之間的關系,從中獲得其他方式無法獲得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并和他人建立聯系。
學校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歷史文化底蘊、辦學理念等,校園文化建設也會各有不同與側重。因此,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結合當地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等,突出重點,注重創新,與時俱進。通過認真學習借鑒其他學校的先進經驗,繼承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提煉總結,不斷豐富其內涵。同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打造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校園文化。小學和幼兒園應側重童趣性和教育性的有機結合,抓好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學應注重時代性、文化性和教育性的有機統一,抓好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人生理想與社會現實等方面的實踐教育。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里本質意義,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含有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點標志的一種整體文化。校園文化是社會整體文化的一小批。校園文化一樣取自該學校的精神文化的涵義。校園文化的尤其的性質為互相作用性、滲透性和傳授繼承性。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提學校升級校的文化品質。
加強文化陶冶。教育的本質是文化陶冶。 “文化陶冶”的觀點確立了學校文化建設新的范式,即把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教育過程中不應停留于知識的傳遞,應著力發掘知識的文化陶冶價值;知識的傳授,應該伴有學生體驗的不斷生成;應與學生的心理發展緊密協調,使學生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從而發揮文化陶冶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亦策善能的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校園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
校園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它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學校發展的獨特理念與發展特色,因此,校園文化以其獨特魅力貫穿于一個學校的發展始終,它體現了一個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文化氛圍和品味格調,特別是提高全體師生的凝聚力,營造優良的校風學風,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育優秀人才,促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園中凸現出來的榜樣是這個特定的文化區間內涌現出來的正面典型。他們集中地反映出學生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素質和生活行為方式。校園榜樣真實貼近他們的生活,其激勵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既是校園精神的生動體現,又是校園文化的形象教材。它所產生的“共生效應”和“魅力效應”,是推動校園文化全面發展的動力和能源。充分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對于弘揚正氣、優化校風、培養校園精神、建設校園文化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學校和教育系統也不乏各種提高各科教學的培訓和學習機會,但這顯然還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把目光放遠,提高教師的全面綜合素質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水平和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何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如何贏得學生的好感(或者說學生的心),等等,這些因素在某些時候一點也不比專業教學知識次要。而這些能力哪怕提升1個百分點,也會讓學校前進一大步。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將我們老師的素質進行有效提升,將使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真正邁進一大步。
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把文化育人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先進的校園文化培育人、愉悅人、塑造人和發展人,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要突出文化的育人作用,使校園真正成為文化育人的搖籃,使學生通過文化的熏陶、文明風尚的感染、優良環境的陶冶,得到思想引導、性格培養、意志磨煉、心靈感應、觀念認同、品格定型和精神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