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是指在一個學校內,由學校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制度契約等構成的價值觀體系。它是全校師生的精神家園,決定著學校的價值追求和發展目標。從學校管理程序、流程以及便于操作考慮,可把學校文化分為1.學校觀念文化、2.學校制度文化、3.學校行為文化、4.學校環境文化等四個層面。校園文化建設創建“會說話”的文化墻,打造校園新風尚。學校文化墻內容豐富,設計造型個性獨特,圖案鮮艷活潑,涵蓋了國學、勵志格言、學校介紹、辦學理念、優秀學子、教師風采等內容。學校內濃郁的文化氣息讓朗朗書聲遠離了圍墻外的喧鬧。走在校園中,能看到名人名言催人奮進;校園黑板報、走廊的墻壁、過道的兩旁、食堂的墻壁、寢室內外,彰顯出“仁孝文化 和諧教育 ”。
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目前,絕大多數學校都把校園文化建設附屬于學生管理部門(學工部、學生處等),著重強調控制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學習條件的物質功能,只把校園文化建設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并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實施。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設等割裂開來,極大地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正常發揮。這實質上是對校園文化沒有全面、正確認識的表現。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是維系學校正常運轉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才能規范師生行為,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既是廣大師生的行為準則,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學校建立健全科學的管理制度,能夠使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體現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學校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實施,應當按章辦事、不徇私情,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學校還要形成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性發展的生動活潑的制度環境,促進廣大師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校園作為一個有組織的社會群體,師生依照一定的制度進行規范管理是絕不可忽視的。校園的制度文化有利于發揮制約作用,但也可以起到規范和促進作用。 學校是教師工作的場所,是展現才藝的舞臺,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增長知識的樂園。農村的一些中小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也在學習城市學校的方法和模式,進行校園文化表面的改造。校園文化建設就從綠化、美化、硬化、量化、校園文化等“五化”入手,硬化路面,修建花壇,改建廁所,布置文化墻,并豎立警示標語,如“師生講文明,校園更和諧”等。當前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有限,而且農村中小學的生源在不斷減少。進行校園整體環境和辦學條件改造,努力將校園建設成公園、花園、樂園。在育人方面,校園環境的建設與教學建設同等重要,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
學校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學校文化的子文化。它是學校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所構成的潛在的育人存在方式。學校環境文化包括靜態的物質環境文化和動態的人文環境文化。靜態的物質環境文化,主要指以靜態的物質形態方式存在的景觀文化,是隱藏在學校物質表象中的精神內核,是通過校園的物質層面呈現出的文化和教育要素。具體地說,它是包括校舍建筑、場地設備、花草樹木等各方面設施綜合而成的文化的要素,是看得見、摸得到的顯性文化,是學校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
校園文化是一種富含意義的文化,既形于外,更積于內,關鍵在積于內。形于外的東西好做,有錢,請人設計施工就行,做出來的東西自己可能并不理解,好看而已。至于校園文化的內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積于內上努力。校園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在這四個方面,都有必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院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最外在的表現和標志。它包括校園的地理位置、地形風貌和校園的各種建筑、教學科研設備、文化娛樂設施、生活設施以及校園里的綠地、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是校園文化的歷史積淀和樣式,是一種人文景觀,它能以其獨特的物質文化結晶影響著受教育者,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
制度方面,一改過去學校負責訂,教師遵照做的老模式,如今學校各項制度制訂走群眾路線,讓教師發表意見,參與討論修改,然后再實施,并在實施中逐步完善。這種人性化制度形態的校園文化把“軟文化”與“硬制度”溶于一爐。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導教師在平凡崗位,加強學習、提升素質、不斷磨煉、迅速成長,其教學風格彰顯個性,深得學生喜愛。教師在制訂、討論、修改過程中明確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從而自覺守紀,嚴樹師表。制度的導引下廣大教師依法執教,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學會欣賞學生,懂得尊重學生,真誠幫助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傾斜政策”,使他們感受老師的關注和期望,增強信心,鼓足上進勇氣。
以建設和諧學校校園文化,既是治校的理想,又是治校的方略和機制,同時也是治校的結果,是目標與過程的統一。因此,建設和諧學校校園文化,需要從思想認識、管理創新、政策調整等方面著手,促進學校的全面協調發展。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素質提高、智慧啟迪、身心健康、文化生活豐富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其作用日益凸顯。而校園文化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創新完善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特色是優勢,特色是品牌,特色是生命力。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是學校辦學特色和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它對啟迪學生智慧、開拓學生視野、優化學生人格等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每所學校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歷史文化底蘊、辦學理念等,校園文化建設也會各有不同與側重。
面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價值取向,學校就要堅持科學的、和而不同的發展觀,從個性多樣化的統一看發展的“和”,而不是統一規格的“同”。要尊重教師,最大限度地激活人力資源,讓教師在這充滿陽光的環境里,專心謀事而無需分心謀人,師德與師能的卓越品質得到鍛造。這是實現教師發展訴求的魅力所在。辦教育,辦學校,這是需要有志于此的人士為之獻出全部身心的事業,來不得半點浮躁和虛驕。然而,彌漫于世的浮躁情緒,對教育,尤其是對學校文化建設和發展產生著諸多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