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品牌塑造應立足于教育特質,體現教育本質,以教育理念為核心,設計一套完整的品牌形象體系,其中包含視覺識別基礎、應用及環境系統三大部分。基礎系統為整個體系的核心,其中包括校徽、標準字、標準色、輔助圖形、吉祥物等;應用系統是學校品牌塑造的外延部分,也是形象系統的物化表現。其中包括辦公事務系統、內外宣傳系統、媒體網絡系統、服飾禮品系統、導視指引系統等;環境系統則包含文化景觀、班級文化名片、特色功能教室、廊道廳堂文化等。系統的設計才能塑造完整、統一的學校品牌形象。
學校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所謂校風,即學校富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學意識、育人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以及為全校師生認同的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它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內在潛力。這種高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
首先,把校園文化只看成是學生的文化、學工部門的文化。其次,對教師在校園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和重視不夠,對教師作為青年學生榜樣和引導者在青年學生成長成熟過程中能起到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其三,對師生的主體性作用不夠重視,對師生積極主動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支持、引導不夠。利用網絡文化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不夠,對師生文明上網的教育和引導乏力,缺少自由、真實交流和溝通的平臺,在信息收集處理、科研輔助、學習輔導等方面做得不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意識不夠,品牌形象沒有樹起來,缺乏在師生中叫得響、作用大的大眾活動,缺少在社會上影響大的品牌活動。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它承擔著教書育人和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和使命。品牌校園文化活動的引領示范作用不容小覷,它可以將先進的理論思想和最新研究成果植入文化活動中,并在高校校園中傳播,這不僅增強了大學生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同時也讓更多的有志青年積極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二)創新創造作用。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傳承文化,高校的活動基礎是研究文化,高校的崇高使命是創新文化。品牌校園活動是科學思想萌生的催化劑,也是先進文化的創新載體,它既汲取先進文化中的營養與力量,又為先進文化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持。品牌校園文化活動只有不斷地創新創造,緊跟時代發展,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加強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在推進學校改革與發展過程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對于學生來說,校園文化建設是一種實施以人為本理念,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是服務于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創新性工作。對于學校說,校園文化建設關系到學校辦學理念、人文精神、社會形象的塑造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是推動學校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常規性工作。對于社會來說,校園文化建設關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是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校園內部長期的教育、學習和生活中,將各種力量統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種價值觀念、精神支柱、學校傳統、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和生活觀念的總和,其內核是學校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念。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展現校長教育理念、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是規范辦學的重要體現,也是德育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面。中小學校園文化通過校風教風學風、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人文和自然的校園環境等給學生潛移默化而深刻的影響。這種文化,它是超越于知識的傳授、能力培養與方法滲透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自覺追求,它是一種健康的、和諧的、積極的、人文的、向上的和可持續發展的學校氛圍,這種文化體現了治學之嚴謹,人文之關懷,藝術之品位,審美之感動,創新之激情,儒雅之風范,詩性之世界,理想之追求,健康之精神……總之,這種文化具有高尚的價值取向,是學校的靈魂所在。
以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為目的的各種講座、學術論壇等之所以深受學生歡迎,成為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因為這些文化形式在呈現文化的豐 富性,傳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時,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校園文化中的建設與引導作用。但在三屆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中,雖有《推崇名師,追求學術》和《院士是面 旗幟》等獲獎項目,但就其實質而言,仍然是“教師”圍繞“學生”的天體運行中行星與衛星式的關系。這一關系導致本應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設的精神家園,前者卻成了旁觀者。
精神文化形態于其他幾種形態是相互依賴、互為作用的,它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具有主導地位,是衡量校園文化氛圍優劣的主要參數。搞好校園文化不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養學生的功能外,還擔負著創造先進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體現為學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各種創建活動,涉及到學生的理想追求、觀念轉變、道德修養、行為自律、心理優化、紀律約束等各個方面,從而成為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新時期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的使命,深深吸引我們的老師、家長、孩子。傳遞文化的精華,感受文化的傳統,建樹文化的創新。嚴格規劃校園物質建設、精神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的管理目標,優化育人環境,提升校園文化,宣傳特色辦學,努力創建優質校園品牌。學校是一個提供給師生們學習教育生活的場所,校園文化則體現在校園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體現出這所學校的思想和辦學質量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個總和。現代化教育我們不能只局限在教室課堂上,我們應該將教育轉移到課堂校園外,讓教育無處不做,讓學生們學習變得簡單輕松起來。校園文化設計能夠發揮出育人內涵,努力做到教書育人、活動育人和環境育人。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