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的層面上理解校園文化應該是廣義的校園文化,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種基本形態。其中,處于淺層的校園物質文化主要指的是構建校園的物質基礎,如校園環境、圖書資料、科研設備、傳播媒體、文化設施及校園內開展的群眾性的文化、衛生、體育和科技實踐活動等;處于中層的校園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組織機構、領導體制、運行機制、校規校紀和公約條例等;處于深層的校園精神文化包括辦學傳統、辦學理念、發展目標、價值觀念、教學科研活動、文體藝術活動和師表作用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提到學校文化理念設計就不能不先提及學校文化SIS識別體系,學校理念識別系統是學校文化SIS識別體系的靈魂,此系統是由學校師生的思想觀念等因素,長期影響積淀而形成的主導意識和深層心理定勢,對內可以激活師生為學校的辦學目標而奮斗,對外可以塑造學校形象。設計團隊首先通過與校方深入的溝通與挖掘學校的歷史文化資源,繼而立足實際放眼未來,同時借鑒其他社會組織的核心文化構建要素,進行對學校文化資源的系統整合和全面策劃,完善各個文化構成因素,達到自成一體并深入論證,逐漸形成專屬校方的個性化理念體系。
好的校風具有深刻“逼迫性”的感染力,使不合符合環境氛圍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使每一位校園人的集體感覺一天一天和地走向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人員心理尤其的性質最協調的心理相寬容形;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人員外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鼓起勇氣向前邁進;好的校風對學校人員的心理發展具有盡量照顧作用,對不好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堅強雄厚的抵抗力量,有效地除掉各種不好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以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為目的的各種講座、學術論壇等之所以深受學生歡迎,成為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因為這些文化形式在呈現文化的豐 富性,傳播手段的多媒介性的同時,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校園文化中的建設與引導作用。但在三屆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中,雖有《推崇名師,追求學術》和《院士是面 旗幟》等獲獎項目,但就其實質而言,仍然是“教師”圍繞“學生”的天體運行中行星與衛星式的關系。這一關系導致本應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設的精神家園,前者卻成了旁觀者。
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是學校追求的管理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促進學校師生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學校在學風教風督促方面做的較為良好,有定期的課檢以及建立了學風督察小組。但仍存在部分問題,如有同學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希望學校能改善這種情況,也希望同學們能對此建言獻策。校園師生行為文化既是學校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學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體現。學校確定了“以師生發展為本,為師生成長服務”的辦學原則,依靠人并發展人,從而實現每一個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素質,每一名教師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技能與素養。
校園文化是以學校教育價值觀為核心的觀念、制度、行為方式和物資建設的集合體,它是學校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先進的校園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和課程文化等方面。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核,它包括教育價值觀、辦學理念等觀念及由此產生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精神風貌。制度文化。是規范學校運行的各種制度的總和,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具體化,師生員工的行為準則是以學校制度文化為依據的。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和標志。它包括硬件和軟件倫理環境。物質環境包括學校的建筑風格、室內外環境布置、校園綠化美化和人文景觀的布置等,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向人們傳達著校園文化的信息。軟件倫理環境,包括教工和教工、教工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人際關系。校本課程文化。是在學校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的背景下,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實踐和創造。課程文化力求實現教育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學習方式從被動走向主動,人格養成從冷漠走向關懷,課程資源從貧乏走向豐富。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力求體現現代學校發展的智慧和創意。
正是由于校園文化這強大的感染力和浸潤力,才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得到不斷地充實和完善,使他們的視野更遼闊,思路更開闊;知識面更寬闊。校園文化在促進大學對自身角色的認知、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新素質的提高上有著孵化器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除了提升校園文化“物”的品味外,還要重視“人”的塑造。它在多維變化的過程中通過辯證批判的取舍,經過提煉和升華,形成具有核心意義的校園精神。就是學校的生命活力,是學校獨特的財富和資源,并反映了學校歷史傳統、辦學特色、精神風貌的一種校園精神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學校精神文化雖不具有表層物質環境文化和中介層制度文化那種直觀可視有形的特點,但由于其精神已滲透或附著在校園各種文化載體及其行為主體身上,以致由它透視出獨特的校園文化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
校園文化為學生成長提供良好的氛圍,校園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對學生成長起著熏陶、導向作用。校園文化通過獨特物質和精神文化讓學生在接受各種優秀文化的同時,凝練形成新的文化觀念,為他們拼搏進取營造了良好的成長氛圍。
制度方面,一改過去學校負責訂,教師遵照做的老模式,如今學校各項制度制訂走群眾路線,讓教師發表意見,參與討論修改,然后再實施,并在實施中逐步完善。這種人性化制度形態的校園文化把“軟文化”與“硬制度”溶于一爐。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導教師在平凡崗位,加強學習、提升素質、不斷磨煉、迅速成長,其教學風格彰顯個性,深得學生喜愛。教師在制訂、討論、修改過程中明確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從而自覺守紀,嚴樹師表。制度的導引下廣大教師依法執教,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學會欣賞學生,懂得尊重學生,真誠幫助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傾斜政策”,使他們感受老師的關注和期望,增強信心,鼓足上進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