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各項規章制度的完善嚴格卻是學校教育目標實現和校園文化開展的有力保障;管理科學、民主,則是促進學校各項工作和校園文化蓬勃健康發展的推動力。學校應調整管理方式,強化目標管理體系。學院領導要改進作風,提高水平,發揚民主,善于溝通。協調全體員工積極參與工作目標的設立和管理工作,合理授權,給員工創造自由完成目標的條件,使目標工作切實可行;細化工作崗位,充分考慮管理細節,制訂量化指標,全面目標管理;加強管理調控,使學校各項工作、各部門、各崗位、各級各類人員的工作過程,都處于目標計劃管理的指導之下,更進一步改善員工工作表現。
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首先是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一句話就是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即體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園地,在這里我們的一切教學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師生參與的活動,都應以學生的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人才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說學校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學校識別系統是將學校的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傳達系統(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傳達給學校的聯系者或團體(包括學校內部和社會大眾),鮮明的刻畫學校的個性、突現學校的精神,使大眾對學校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使學校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支持,從而達成宣傳目的的設計體系。它對打造具有文化競爭力的校園品牌,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起著積極而顯著的作用。
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主陣地之一是校園的墻壁。校園的墻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熏陶、引導和感染師生職工情操和素質的巨大的推動力量。學校遵循育人為本的原則,建設高雅別致、豐富多彩的校園墻壁文化。在環境建設中讓墻壁與花草說話,讓師生生活在如詩如畫的書香校園環境中,著力于校園“教育文化長廊”建設,時時處處為廣學校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食糧,激發學生向上、從而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激起求知欲。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主陣地之一是校園的墻壁。校園的墻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熏陶、引導和感染師生職工情操和素質的巨大的推動力量。
校園文化墻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經典文化仁、義、禮、智、信等內容“搬”上墻,風格獨具特色,在校園里營造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使經典傳統文化教育更加融入師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仁、懂禮、明義、守信,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和價值觀,陶冶了學生的身心,培養學生崇尚儒雅、富有活力、樂于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品質。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弘揚主旋律是時代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文化規律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在要求,對于推動和提升校園文化活動具有重要作用。時代的主旋律代表時代精神,表達人美好思想情感。校園文化要為廣大師生和學校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就必須表現時代精神。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應該使形式新穎,方法應富于變化,途徑應多種多樣。
農村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往往時斷時續,說明仍然重視不夠。黑板報可能還是幾星期前甚至是一兩個月前的內容。沒有定期的校園文化活動,往往一個學年也舉行不了幾次,尤其是臨近考試的一段時間,各種校園活動都終止。在農村學校里能體現校園文化的日常手段有黑板報、班會、晨會,較好一點的有升國旗活動、校園廣播站,偶爾舉行一兩次校園活動。總之,形式比較單調,沒有完全發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沒能夠給教師、學生提供充足的才藝展示和精力渲泄的機會。
師生的道德人格、倫理規范、思維方式等產生深刻影響,能促進學校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增強學校的創新能力,實現校園安定有序運行。 大學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一個學校的精神之所在。大學這一特定社會空間內工作、學習和自由生活的師生員工歷史形成并共同擁有的校園價值觀念及這些價值觀在物質與觀念形態上的具體化。校園就是一個組織,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可以從其文化的結構上來分析。
校園文化是一個特殊的、經過人們加工創造出來的校園環境,是一種隱性教育因素,這種隱形教育因素可以調動師生教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大學生提高自己文化修養,鞏固自己知識結構;可以潛移默化的啟迪教育學生,提高大學生覺悟,培養他們的進取精神;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良好文化環境的熏陶、暗示、感染,提高自己審美情趣,加強自身修養;還可以通過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目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以馬列主義、論文范文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使它落實到青年學生行動中,這將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等產生深刻影響,使他們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