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學校環境文化應遵循的原則。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學習型組織的建立,標志著教育現代化的到來。隨著整個社會對高質量學校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加,辦學主體的多元化,整個社會教育系統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和生源數量的不斷減少,學校間的競爭正在變得日趨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已經成為學校面臨的日益嚴峻的問題。學校間的競爭說到底是學校文化的競爭,是學校品牌的競爭。教育要打破“千校一面”的現狀,要形成不同學校的不同特色,實現文化的多元性,就要創立學校環境文化品牌,彰顯學校鮮明個性。學校建設環境文化有章可循。能夠按照一定的視覺流線進行個性化、規范性和統一性的規劃設計,營造文化氣息濃郁、文化底蘊豐厚、文化主題鮮明、文化特色突出的環境文化,從而提升學校環境文化品牌形象。
學校文化是指一所學校經過長期發展積淀而形成共識的一種價值體系,即價值觀念、辦學思想、群體意識、行為規范等,也是一所學校辦學精神與環境氛圍的集中體現。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并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
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學校人際關系建設。學校人際關系包括學校領導之間的關系、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有助于廣大師生員工達到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的發揮整體效應。
狹義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和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培養目標、辦學傳統、校風、學風、校園的文化活動風格和師生的行為方式及其價值觀念,反映著人們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與精神氛圍。從教育的層面上理解校園文化應該是廣義的校園文化,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種基本形態。其中,處于淺層的校園物質文化主要指的是構建校園的物質基礎,如校園環境、圖書資料、科研設備、傳播媒體、文化設施及校園內開展的群眾性的文化、衛生、體育和科技實踐活動等;處于中層的校園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組織機構、領導體制、運行機制、校規校紀和公約條例等;處于深層的校園精神文化包括辦學傳統、辦學理念、發展目標、價值觀念、教學科研活動、文體藝術活動和師表作用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如果就具體內容來說校園文化包括:價值文化、學術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環境文化、課堂文化、職工文化、社團文化、公寓文化、網絡文化等。
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處于低水平狀態,使校園文化熱潮在虛假的繁榮中透漏出蒼白,師生對校園文化活動也漸漸失去熱情,而校園文化建設的管理者-——從事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也逐漸覺得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教育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校園文化建設之所以出現這種現狀,根本原因在于對校園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而也就不能按照校園文化的內在要求去搞好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在于它不僅為學校提供一種新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教學活動方式,更重要的是它為實現教育目標提供了新的視角,校園文化的核心和實質是超功利的,其出發點是人的全面發展,它以文化為載體,著眼于精神建設,直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辦學者應把校園文化建設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不應局限于實現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是娛樂目的的狹隘認識。誠然,校園文化是有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娛樂功能,但這些功能充其量只有其功能的最低層次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它更深的內涵。
傳授繼承性,校風、教風、學校風氣、學術傳統、思維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或數代人自覺不自覺地創造的,并且代代相傳,相沿成習。似乎好象有一種遺傳因子。無論什么一種校園文化,一經形成在這以后,必然傳授繼承下去,不因時期、社會制度不同而消失,當然會有所損益。但是其精神本質卻是永續的,永生的。教室文化是教室所具有的尤其指定精神和物質環境以及文化氛圍,它不止含有教室衛生、環境美化這些個物化形態的內里本質意義,還含有作為教室文化主體的學生共同形成的學校風氣、人際關系、心理氛圍、規章制度和各種行為準則。教室作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生存場所,其文化環境是以學生為主體創造出來的,而文化環境反過來又改造了學生本身,影響和決定她們的成長發展。
學校與社會一樣,面臨著各種文化和思潮的滲透,和諧校園文化承擔著對外來文化、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的整合并加以利用。“育人”是學校的核心和根本任務。通過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氣節、科學的文化素養、深厚的人文底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識的新時代學生。校園文化的建設,尤其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是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學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
個性化、多元化、可持續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要培養個性化的學生,必須要有個性化的教師;要實現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必須要有多元化發展的教師。但現行的各種教師培養發展機制,特別是各種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自上而下的評優制度,如特級教師、教壇新秀、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評比,都是“標準劃一、名額分配、組織考核、領導決定”,使一些有特長有特色但個性“另類”的教師根本“排不上號”,十分不利于教師的多元化發展和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積極營造有利于教師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小環境,為那些有個性、有特長、受歡迎的教師構筑專業發展和施展才華的平臺,使每一位教師都有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和表演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