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不僅彰顯著一個學校發展的理念,更彰顯著一個學校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內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園文化特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內涵、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一句話就是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即體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就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在這里,首要的是培養學生成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園地,在這里我們的一切教學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師生參與的活動,都應以學生的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人才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說學校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向學生講述學校的發展歷史,向學生介紹各行各業代表,教唱校歌,統一校服,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對學校自然生發出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形成學校精神。學校充分發揮宣傳窗、黑板報、校史陳列室、閱報欄、廣播站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及時報道學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加強對學校刊物的管理指導,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充分挖掘學校辦學史上的精神品質,充分吸收現代大學的辦學理念與思想精華,充分發揮師生繼承和弘揚學校精神的主體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
校園文化建設大致可分為硬環境建設和軟環境建設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提高,缺少不可。校園硬環境建設主要表現在校園文化外在的、直觀的方面,主要包含校園景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學校硬件設施、學校建筑等校園外在直觀的基礎必備性設備與校園文化傳媒系統(包括:校園廣播電臺、校園網絡、校報校刊、校園雜志等)等文化傳播載體性設備的各方面的建設.校園軟環境建設則主要體現在校園文化內在的、隱形的方面,主要包含:輕松的學術氛圍;良好的學習、活動環境;和諧有序的校園文化精神等。
校園環境應寓教于綠、寓教于樂。它應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 學校校園規劃設計是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美麗的環境,使它既有視覺效果,又會使置身于此環境者產生心理聯想,它尤如一個無聲的課堂。在這大自然的課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有著高度的啟迪感。它們對學生年的道德、品格、修養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校園中良好的教育環境、自然環境,能滿足他們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
校園活動文化必須辦學思想相聯系,成果的校園文化必須具備連續性、目的性、教育性。在活動中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真正讓學生體驗是他們自己的活動,如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等,在活動中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個性特長得到發揮,培養了團隊精神,在活動中不斷找出每一活動的閃光點和不足,使活動更加完善,通過活動在校內無形地釋放出一般強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園活動文化。
學校的管理者,要善于創設一種寬松與高潔、明麗與清新的校園文化,使學校變得有吸引力,這就需要講求環境建設的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規劃性,精心創設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各種場所,烘托一種濃厚的育氛圍。如把校規、校訓放在最顯著的地方,黑板報內容定期更換,裝貼名人畫像及名言,建設校園文化長廊等,使師生無時無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實現讓學校的每塊墻壁都會說話。優雅、恬靜、整潔的校園,不僅給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而且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和美的享受,發揮了育人的作用。
社團活動一直是學校的特色和亮點,占據著學校校園文化的半壁江山。學生社團活動總體上開展得非常豐富,但學術氛圍不濃、科學精神體現不夠,許多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一直處于“蹦蹦跳跳”、“說說笑笑”階段,缺乏深厚內涵。因此各學校應積極開展內容豐富、格調高雅、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社團活動努力營造一個濃郁、豐厚、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