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不僅是一所學校以往歷史的積淀,更是學校自我發展的主題。學校是傳遞文化和創造文化的場所,學校自身的發展也是文化的累積過程,尤其是傳統老校,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格調和布局。傳統拓展即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傳統中融入現代性,現代性中體現歷史的積累。現代性是學校的活力,學校的歷史積累是寶貴的,但是學校發展又是必需的。雖然學校精神文化應當隨歷史發展不斷吸收時代精神,但它們都有自己歷史淵源,有著凝聚了學校基本精神為學校成員引以自豪和刻意弘揚的優良傳統。優良傳統是維系學校精神的支柱,其本身具有延續性和繼承發揚的價值,其實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說,學校精神文化也只有通過繼承的方式,才能產生長久的影響。但是時代的發展又不斷對學校辦學提出新的要求,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協調,這常常是具有歷史傳統的老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
大學生是校園的主角,在校園文化建設的舞臺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明確大學生是高校校園文化的組織實施者。高校校園的各類學生團體,不僅是高校教師開展工作的得力助手,而且還是校園各類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更是營造精品校園文化和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領頭羊,他們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組織的各類校園活動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口味,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必須以發展學生整體素質為第一要義,同時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良好校園文化環境的受益者。明確大學生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先進引導者。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中堅力量與骨干隊伍的榜樣示范作用,重視培育選樹學生先進典型,激勵廣大學生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團結奮進的正能量。
校園文化是以培養學生和提高全員文化乃至綜合素質為目的,以物質文化為基礎,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一種文化。校園文化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先進性、教化性和輻射性,校園文化是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續和補充,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是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通過幾代師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職工、學生認同的有學校特色的行為方式、道德規范、教學原則、培養目標、學校傳統等因素,包括物質文化、制度和行為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次。
校園文化的凝聚即學校精神,也稱校魂。它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歷史積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一個由外到內、由淺至深的發展過程。它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核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良好的學校精神形成,它將構成一股巨大的推動力。因此,要把學校辦成“名校”,就需要這種學校精神的形成和激勵。它對內能創造出一個積極健康、團結向上的能影響校內成員價值選擇、人格塑造、思維方式、精神風貌等關系學校教育質量優劣的環境和組織氛圍;對外又體現了學校的目標要求及辦學特色,在社會上構成巨大魅力和競爭能力。
學校識別系統是將學校的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傳達系統(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傳達給學校的聯系者或團體(包括學校內部和社會大眾),鮮明的刻畫學校的個性、突現學校的精神,使大眾對學校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使學校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支持,從而達成宣傳目的的設計體系。它對打造具有文化競爭力的校園品牌,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起著積極而顯著的作用。
校園文化國防教育展廳接下來是中國國防發展歷程、國防知識、國防海陸空三軍模型展示、國防英雄展示等配合燈光、語音、視頻等技術展現國防教育氛圍,生動形象展示國家國防知識,展示國防教育是國家重中之重,是每個中國人都要有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國防教育更應該從青少年學生普及起。進入校園文化國防教育展廳前言引用習近平重要語錄:我們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我們要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要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使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
校園雕塑作為一種精神載體,它具有文字屬性,體現“文以載道”的精神。同時,校園雕塑與所有的校園物質景觀一樣,積淀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校園雕塑通過被解讀,使學生不僅掌握一定群體的環境知覺,而且同時從雕塑作品中領會特定文化的設計思想、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學生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在情緒上的認同,產生共鳴,同時對道德理想、道德建構產生向往之情。在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文化影響下,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
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校園文化對于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培養良好的校風,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校園文化墻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校園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在校園文化墻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校園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以校園學習、生活為背景,由師生共創并共享的,體現育人氛圍、學校特色的一種文化體系。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給師生以“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與精神,激勵師生持續反思、持續超越;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學生拓寬知識視野,養成良好習慣,提升人文素養,都具有長遠的意義。校園文化建設以教書育人為根本出發點,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 , 主要包括學校精神、學校形象、學校理念、學校道德、學校風格、學校制度、文化載體和文化活動等方面的內容;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有著自己獨特 的功能.應從自然環境建設、宿舍文化建設、精神內涵的引導等方面入手搞好校園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