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建設應根據學校歷史、特色、需求,結合現實情況去打造一個教育品牌,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當學校經過長期的建構積淀成為學校精神,學校文化便進入了成熟期,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持續地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校園文化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由于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
國內各學校都興起校園文化建設的熱潮,校園文化硬實對一個學校影響巨大,具有深遠的意義。一般來說校園文化有三個層次,或者說三個境界,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些,才能真正去思考如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第三個境界是高級境界,只有極少數名校達到此境界。這些學校有一個高境界的理想和目標,而不僅僅是中級目標(如初中的中考、高中的高考只能算是中級目標),比如浙大從建校之初就圍繞“求是”兩個字來進行學校的建設,這些學校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高級目標,并以此目標為基礎來開展學校建設,使得學校一開始便站立在一個更高點上,培養的學生自然也就更勝一籌。 這個境界顯然不是短期內能實現的,需要幾代有識之士的努力和堅持。
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目前,絕大多數學校都把校園文化建設附屬于學生管理部門(學工部、學生處等),著重強調控制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學習條件的物質功能,只把校園文化建設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并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實施。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設等割裂開來,極大地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正常發揮。這實質上是對校園文化沒有全面、正確認識的表現。
那就是這所學校的文化。文化建設是學校最高層面的建設,文化治校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美好的校園環境文化,是催生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生命發展的深厚土壤。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我們倡導學校這樣的價值信條:“用明天的眼光辦今天的叫教育”。我們用文化引領學校的各項建設,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學校的辦學品味,引領學校不斷走向優秀、走向卓越、走向輝煌! 建構一所學校理想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墻正是該所學校文化內涵的顯性載體。校園文化墻的建設應避免盲目上馬,因為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這需要管理者的用心挖掘,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用心經營、精心設計和構建。
指學校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和準則的認同感、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所謂校風,即學校富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學意識、育人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以及全校師生認同的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這種高度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環境建設中主要體現在校門文化設計、主題浮雕設計、主題架空層設計、主題墻設計等功能區域。激勵功能——校園中凸顯的榜樣是這個特定的文化區間內涌現出來的正面典型,它所產生的“共生效應”和“魅力效應”是推動學校文化全面發展的能動力。
大學校園文化能夠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現代社會是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化社會,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有時會具有誤導作用,使其迷失自我。而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能夠引導大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真假美丑,使其不斷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校園文化的引導功能是把師生指引到學校所確定的目標上來。具體意義是指在學校發展歷史和社會需求的條件下, 師生們把事業心和成功欲轉化成為具體的奮斗目標、人生追求和道德準則,然后形成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成為學校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目標。校園文化強調師生的互相尊重、關心和學習,重視滿足師生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學校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圍常常 能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可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風以化人”是指校園文化對師生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持久影響。學校教育不僅要開發 學生的智力,還要對其進行思想指導、情感熏陶、意志磨煉和人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