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循“總體規劃、分步實行、表示出來個性、促上路向前邁發展”的原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質文化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不可以缺少前提,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建設。完善的設備、合理的布局、各具獨有尤其的風格的建筑和場所,能使人心曠神怡、賞心好看,有助于冶陶校園人的氣節,刻畫校園人的妙美心靈,激發校園人的開拓盡量盡量向前精神,增進校園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發展。
學校品牌建設的價值指向是一所學校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并為公眾認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蘊和識別符號的一種無形資產。是學校的聲譽、歷史及社會對其熟悉與認知的總和。學校品牌建設從“以校為本”的角度出發,學校主體推進品牌建設實踐中主要存在的問題,緊密聯系校本發展性評價,把握其實踐原則與本質特征,對其在學校品牌建設過程中的必要性做出論證分析,探討校本發展性評價對打造學校品牌特色、推進學校自主發展的意義。學校品牌建設的區域推進標準化、特色化、品牌化是學校發展三部曲。創意需要規劃設計,品牌化是學校發展新基點、新視點、新戰略,是學校發展需要。學校品牌建設需要頂層設計和系統建構。
任何一所學校,都有一個從小到大和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無不凝聚著一代代辦學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廣大師生以校為家、以校為榮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一代又一代師生的不懈努力,才鑄造了學校精神,發揚了學校精神,改造了學校精神。由此可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學校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學校精神的延續。“傳道、授業、解惑”是每一個教師的光榮職責,而每一個學生也都應具有尊師重道的基本品質,教師與學生應在多邊交流中建立親密的、互助的合作關系,共同探討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和萬物的真理,促使學校精神之花盛開。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從這一定義看,文化有二層含義,一是生產物質與精神的能力,一是已經創造出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但這二者是緊密關聯的,互生互克的。校園文化是校園這個特殊領域里的文化,是校園這個特定土壤里呈現的文化,有著文化的共性,又有著個性,理解校園文化,我們應在廣義文化的高度立意,在狹義的校園文化中立足,才能比較深刻地理解與認識。
學校校園文化是在學校廣大師生員工中通行的規范準則、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體系,是學校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重要標識。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行為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也叫做外顯文化,它是以某種文字符號為載體,將學校精神顯現于校園的各種標記物之中,如 :以標志化的外化形態表達辦學理念和精神的校牌、校徽、校服、校歌、校刊校報、櫥窗、板報、雕塑、學校建筑、教學科研設備設施等。校園制度文化是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一切文化活動的準則。它包括與學校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學校管理體制及其規章制度、組織機構及其運行機制、特定的行為規范等。校園制度文化從根本上決定著學校的正常運行和創新發展。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它主要主要包括學校所處的外部自然環境、學校內部的規劃布局以及學校建筑、綠化和文化傳播的設施等。是形成學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質支撐.是提高辦學水平、辦學實力.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
辦學特色是學校整體風貌的外化呈現,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最有效最典型的一種理念,一種境界,一種品位。根據學校發展需要以及學生培養目標,如: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兼容并包優秀的多元文化;以培養“四有”新人為歸宿,五個結合開展國學教育活動:一是國學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在誦讀中提高學生的人品;二是國學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形成教師核心的價值觀,提升師德品位,讓師生心存感恩、愛心、善念;讓學校成為師生充滿生命活力的園地,讓學校成為師生充滿幸福的精神家園,讓學校中的每個人都珍愛生命、快樂成長,讓學校中的每個人都張揚個性、升華生命——這就是我們校園文化建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建設和諧高校校園文化,既是治校的理想,又是治校的方略和機制,同時也是治校的結果,是目標與過程的統一。因此,建設和諧高校校園文化,需要從思想認識、管理創新、政策調整等方面著手,促進高校的全面協調發展。首先,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和諧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高校在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要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強陣地,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使馬克思主義理想成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師生,引導他們為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努力奮斗;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發揮好校園文化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達到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效果。
校園文化建設還離不開制度文化的保障。科學的制度對學校的發展起著規范和導向的作用,尤其是對學校的發展過程起著協調的作用。要結合青少年成長過程的順序性、階段性和差異性的特點,體現制度的有序性、針對性和養成性的特征。學校在教書育人活動中所形成的,與校園精神、價值觀等精神文化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