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不僅彰顯著一個學校發展的理念,更彰顯著一個學校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內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園文化特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內涵、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學校遵循育人為本的原則,建設高雅別致、豐富多彩的校園墻壁文化。在環境建設中讓墻壁與花草說話,讓師生生活在如詩如畫的書香校園環境中,著力于校園“教育文化長廊”建設,時時處處為廣學校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食糧,激發學生向上、從而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激起求知欲。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主陣地之一是校園的墻壁。校園的墻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然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熏陶、引導和感染師生職工情操和素質的巨大的推動力量。學校遵循育人為本的原則,建設高雅別致、豐富多彩的校園墻壁文化。在環境建設中讓墻壁與花草說話,讓師生生活在如詩如畫的書香校園環境中,著力于校園“教育文化長廊”建設,時時處處為廣學校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食糧,激發學生向上、從而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激起求知欲。
一所學校的歷史傳統集中體現在言簡意賅的校訓之中。學校歷來辦學風格的低調內斂務本求實正體現著這種“嚴謹求實”的校園精神。師生形象的建設是流動著的校園文化,要求全體師生致力于校風、教風、學風的構建,良好的師生形象代表闐學校廣闊的發展前景,成為校園文化的精神支柱。這說明校園文化建設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就能達到鑄塑校園精神的目的的。其校園精神在于一種被認可被接受的辦學理念長期積淀,傳承升華而成的優良傳統在師生內心建立了一種自我教育且能持久作用的道德環境,因此具有動力價值,并且表現為價值導向、群體凝聚、情操陶冶、規范約束、心理建構、輻射社會等6個方面的功能。對一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已形成成熟的校園精神的學校,由于在整個校園文化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精神文化已經確定,能使學生形成較強的辨別力,可有力抵制社會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蝕。如一個拼搏進取學風濃厚的學校,厭學舞弊之風就難成氣候。
校園文化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高等學校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還存在著重校園硬環境建設,輕校園軟環境建設傾向,在思想認識、校園文化參與力量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和工作不足等問題,深刻認識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進而更好地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高校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是校園文化在高等學校的具體表現,它是高等學校在長期育人實踐過程中所積累的具有高等學校特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體現著高校的學風、教風、作風和整體素質,對廣大師生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具有潛移默化作用和導向作用,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學術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校徽作為學校視覺識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獨特精美的“外顯”形式,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既是一個學校的標志,一個學校的形象象征,也是一個學校社會認知的重要標志,所以它應該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宗旨、辦學特色、學校類型以及學校的文化底蘊。伴隨著視覺文化的興起與發展,現在越來越多學校也開始注意自身的形象設計,與時俱進的根據學校戰略的調整和學校特色的發掘,重新設計學校校徽也成為一件充滿勇氣與智慧的大事,在傳承與創新間,怎樣更好的以校徽為載體和突破口體現校園新風貌和歷史文化已成為學校領路人們開始思考的問題。
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是學校追求的管理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促進學校師生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學校在學風教風督促方面做的較為良好,有定期的課檢以及建立了學風督察小組。但仍存在部分問題,如有同學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希望學校能改善這種情況,也希望同學們能對此建言獻策。校園師生行為文化既是學校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學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體現。學校確定了“以師生發展為本,為師生成長服務”的辦學原則,依靠人并發展人,從而實現每一個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素質,每一名教師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技能與素養。學校的大部分同學綜合素質比較高,都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保持良好的日常道德修養,但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現象,例如教室桌椅亂涂亂畫、車輛亂停亂放、故意損壞公物等,更有甚者,在公共場合做一些損害他人利益的事,例如吸煙、大聲喧嘩。希望學校采取相應措施使這些不文明現象消失。
一所好的學校,其外顯形象、內在邏輯、辦學思想、師生狀態、辦學質量等元素,是同行參訪的的標桿,也是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是領導部門評估依據,也是家長學生擇校依據......學校文化形形式式,我們不僅僅是“坐下聽”,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看”,能夠參與其中,生發共鳴。校園精神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精神對學生的人生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靈魂,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集中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的“三風”建設上。“三風”建設是校園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內涵,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學校的巨大的精神財富,是推動學校前進的精神力量。校風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上。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等素質的綜合表現。學風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
校園規劃的歷時整體性指校園設計不僅僅在首期、近期、遠期的發展上均有完整性,同時對校園的未來在擴展的整體性具有約束力。創造使用靈活,擴展方便的彈性生長型校園結構,各功能區均留有一定比例的遠期用地和彈性用地,并可依據原有構圖制約而保持整體統一性。設計中應考慮周圍可能用地發展的方向,可采用趨勢性極強的線性布局或發散型構圖方式。
學校文化應該具有優美的校園環境。 自然隨意、特征鮮明、層次豐富的校園環境使自然建筑和人巧妙地融為一體,師生置身于這樣的環境,通過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優美的校園環境又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制約著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動,學校每一個精心設計的環境,都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學校文化必須體現學校精神。 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高品位的學校文化是以高尚的價值觀為主導的。校風是學校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校風是在共同的目標指導下,經過學校全體成員長期努力而逐漸形成的一種行為風尚。是師生思想觀念、意志情感、言行舉止的一種共同傾向或表現。良好的校風能增強師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