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含有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真的的力量的反映,校園文化的中心競爭極力主張要表示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發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創新主要含有規劃理念的轉變,規劃立足點的轉變,投入觀念的轉變以及功能分區理念的轉變等內里本質意義。在標準形狀轉化的過程中,非常清楚顯露地產生出兩個"社會化",即一是部分校園職能的社會化,二是校園內的后勤服務整體體系的社會化。這樣,與之相應,校園建設規劃的理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搞"校中校"的規劃與預設,而是要從校園總體發展的角度來思索問題生存區、后勤區的規劃與預設;同時,還要從學校與存在的地方城通稱兩者的發展高度,從結構優化與功能分區的角度來思索問題建設規劃。
核心理念既是對學校所有辦學思想的最本質的抽象,同時它也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也就是說它可能是一兩個詞組、一兩個詞甚至只有一個字。這里順便說一下,為什么要將核心理念表述為概念,而不是用一個判斷短句,不是用一段文字?因為邏輯學上有一個基本定理:內涵越大外延越小,反之內涵越小外延就越大。我們前面才說到統領性的問題,如果用短句或句組,要表達的內涵就增加了,那么它的涵蓋面就可能受到影響;要體現出最廣泛的統領性,要進行最本質的概括,最好的表述方式就是用概念,就是用詞或詞組。
學校精神是在一定時期對全校師生員工在建設和發展學校過程中形成的群體意識和精神境界的總結、概括與升華。是學校在不同時期所追求的一種精神風貌,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的集中反映。如“團結、拼搏、求實、創新”和“科學、人文、藝術”是兩所學校提煉的學校精神,人們可從中解讀出這兩所學校在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上的差異。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必須十分重視學校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充分發揮學校精神“鼓舞斗志,引領方向”的作用,通過提煉學校精神和大力弘揚,使學校精神成為全體師生員工升華精神境界,明確努力方向和規范行為活動,更好地工作、學習的強大“助推器”。
校園行為文化指學校在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文化行為,它包括學校的組織管理工作、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學生的課外文化活動,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等。它的具體形式是多樣的,如文化娛樂活動、科技學術活動、社會實際活動等。校園精神文化是大學的內隱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深層內涵,是在長期的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行為文化創造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出來的,反映學校廣大師生員工共同的理想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傳統、學術風范和行為準則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 ,難以用文字、符號或程序化的組織活動顯現于外。它包括學校所有成員的群體意識、精神風貌、輿論氛圍、心理素質、人生態度、人際關系、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教風學風等。一所大學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的最富典型意義的校園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學整體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體現。
文化的特征是積淀與傳承。這種積淀,既是無形的,也應該是有形的。比如,校史與檔案的整理,教師自己的傳記或口述校史,都應該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積淀越多,校園文化的底蘊越深厚。我們的辦學歷史很悠久,有很多故事或者掌故,但缺乏整理,這筆財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者當事者的逝去而消失。名校之所以有名,除了有先進頭腦的校長的引領,恐怕還與其他因素有關,有故事流傳,有良好的學術風氣,有獨立特行的教師,更有寬松的人文環境,等等諸多因素促成了文化的活躍。西南聯大的校史那么短,卻以獨特的姿態留存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不僅僅是因為她集中了很多優秀的教授大師。
校園文化既是創建特色學校的“根”,又是統攬特色學校的“魂”;特色既要靠校園文化來傳承,又要靠校園文化來彰顯;換言之,要想辦好特色教育,就要在建構“特色文化”上下工夫。否則,創建的特色學校不會穩固,不會長遠。校園環境既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校園環境是一種顯性文化,環境優化最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認同感、親切感和自豪感,對于師生的健康成長、和諧發展有著一種獨特的教育與熏陶功能。我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園自然環境、校舍設施環境、校園傳媒環境等文化資源,營造生態校園,努力構建校園環境文化。
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實現途徑。以課堂教學滲透校園文化建設。廣大教師要以端莊的儀表風范、科學的教學方法、良好的職業道德,孜孜不倦地教書育人,大力營造清新的教風和濃厚的學風,促進學生心智和能力的全面發展。以重大活動助推校園文化建設。要精心策劃和組織開展突出時代主題、尊重師生主體地位、增進身心健康的重大活動,既活躍校園文化建設,又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工作是愉快的、學習是輕松的”濃厚文化氛圍。
建立學校的文化傳統,確立學校重大集會的時間,開展主題教育,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每星期一的國旗下講話;“六一”、“教師節”、“十一”、等重大節日的紀念活動。一次集會一個主題,進行一個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全面發展。展示師生在繪畫、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長,幫助學生形成廣闊的思維方法,滿足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定期表彰獎勵先進,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鼓勵學生立志成才。豐富學校的課余生活。
我們的校園建設,努力做好綠化、美化環境工作,努力為師生員工創設一個整潔舒適、競爭合作、文明向上、創新進取、愉快學習、健康成長的工作學習環境,營造一個“祥和、快樂、健康、幸福”的工作學習生活氛圍。科學是一切生活的基礎,如同一把鑰匙,為我們開辟前進的道路。科技園地以創新精神為建設引領,開拓學校學子科技活動領域,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的熱情,為學校科技教育創設良好的氛圍。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主體性原則: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注意發揮學校、班級、學生、家長及社區各方面的積極性,通過活動,逐步形成規范、和諧的校風,科學務實的教風,興趣濃厚的學風,進取向上的班風。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的育人主要通過學生的活動展開(認知活動、養成活動、培養活動、訓練活動等)。只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長,寓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求真、求知、求樂。形成了“一個主體”、“三條主線”、“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活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