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具有滿足功能。滿足學生的求知、享受藝術、實現自我價值等不同層次的需要。二是具有導向規范功能。通過高校廣大成員認同的價值觀,把全體師生引導到高校所確定的目標上來,使之產生從眾心理,規范全校師生的言行。三是具有生產功能:它不斷孕育出新思想、新觀念,推動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和發展。所謂和諧校園,是指學校各種發展要素間的一種均衡有序、協調進步的和諧狀態,和諧校園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和諧,和諧校園建設的根本在于校園文化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既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目標與內涵,又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途徑與模式。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大致可分為硬環境建設和軟環境建設兩個方面。硬環境建設包括學校建筑、校園景觀等校園基礎性設施以及校園網絡、廣播電視等文化設施的建設。軟環境建設包括:良好的學術環境、良好的育人環境、良好的校園風尚等。
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結合可以在理念上的融合,如近代史上革命先烈的長征精神,這是我們都要學習繼承的優秀品質;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結合在建筑上融合,如借助傳統中式建筑風格結合現代建筑材質構造,展示出古風古典的園林建筑氛圍;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結合可以在設計上融合,如可以提煉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內涵符號結合成新的標志符號;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結合可以在課程上融合,如詩詞鑒賞琴棋書畫學習陶冶情操等。
學校文化評價是對學校文化的價值做出判斷,是以促進學校的發展為目的的活動,對于處于迅速發展階段的學校文化研究和學校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但在現實中,學校文化評價卻未得到人們應有的關注和重視。一方面,由于日益俱增的就業壓力的影響,各個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升學為目的,處處圍著考試分數轉,成為了考試的奴隸,在這樣一種局勢下,別說是進行學校文化評價甚至于學校文化建設都無法保障了;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們沒有意識到學校文化評價的重要性,對評價的認識仍然局限于選拔、甄別。這導致一些學校雖然在進行學校文化建設,但卻較少進行學校文化評價,發展到最后,學校文化建設往往是不管其效果如何而草草結束,使學校文化建設整個過程充斥著盲目。
校園文化建設還離不開制度文化的保障。科學的制度對學校的發展起著規范和導向的作用,尤其是對學校的發展過程起著協調的作用。要結合青少年成長過程的順序性、階段性和差異性的特點,體現制度的有序性、針對性和養成性的特征。學校在教書育人活動中所形成的,與校園精神、價值觀等精神文化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教室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教室文化是教室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和物質環境以及文化氣氛,它不僅包括教室衛生、環境美化這些物化形態的內容,還包括作為教室文化主體的學生共同形成的學風、人際關系、心理氛圍、規章制度和各種行為準則。教室作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生活場所,其文化環境是以學生為主體創造出來的,而文化環境反過來又改造了學生本身,影響和決定他們的成長發展。教室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院校具有的獨特的校園文化又賦予了教室文化建設更豐富的內涵。
有的學校只重視物質硬件、管理制度、文體活動等“顯”性文化建設,忽視教師的精神風貌、思想理想信念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等“隱”性文化的構建;有的學校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師生的需要結合起來,人本意識不強;個別學校甚至把校園文化的創建和學校品牌的創建割裂開來,而實際上文化是品牌創建的基礎和靈魂。
高水平的教室文化建設表示出來了一個年級的凝聚力、向心思和整體認識。教室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具有獨有尤其個性的學生,要把這些個不同的個體凝聚成一個團結的班集體,就需求激發人員對年級目的、準則的認相同的感覺和作為年級一員的重大責任感、自豪感和屬于感。學生在共同的學習和活動中,會發覺你我共同的領會藝術品的美情趣、行動目的和價值取向,因此由一個個單獨的 個體凝聚成一個強有力量的整體。同時教室中的一些與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合作有關的故事、著名的話,也會使學生認識到集體的重要性。作為學生存動的主要場所,教室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室的空間形態經歷多次了有山有樹樹林的地方空間、寺廟空間、家庭式空間、學校式空間直到發展變成現代意義上的教室空間,不同空間形態的文化涵養是不盡相同的。
學校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學校精神的培育作為長遠目標,注重把學校精神的培育與指導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在正確價值取向的導引下,充分發揮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帶頭作用和校園典范的榜樣作用,使其對校園文化建設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對建設特色學校起到促進作用,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學校要通過挖掘各類“活”的資源來不斷充實精神內涵,積極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母校意識”。在“校魂”的塑造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創新精神的培育。培養、發展創新精神是校園文化理應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只有把創新精神融入整個學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學校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使學校精神成為凝聚全校師生共同奮進的強大推動力。
校園文化建設在體現民族優秀文化特點、時代精神、現代辦學理念的同時,在充分傳承學校歷史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要深入挖掘學校文化內涵,繼承學校辦學傳統,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以積極鮮明的個性彰顯辦學理念和辦學文化,形成與時代特征相符的辦學特色。與時俱進原則。校園文化具有發展性、動態性等特點,所以要與時俱進,對學校的文化傳統進行重新發現、認定和弘揚。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要弘揚主旋律,傳承優秀的民族精神,校訓、校歌、校徽、校標和雕塑的設計要體現學校特點和以學生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堅持弘揚時代主旋律,體現發展主題,培育時代精神。
大學校園文化能夠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現代社會是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化社會,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有時會具有誤導作用,使其迷失自我。而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能夠引導大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真假美丑,使其不斷完善人格,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