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一個立體化、開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設的物的因素,教師、學生的人的因素,以及人與物、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系等。它是一種環境,也是一種氛圍,是一種需要長期培育、苦心經營的教育氛圍,需要多層次、多渠道進行建設,更需要學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強領導,科學決策,重在落實,構建校園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育人環境,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校園文化建設拓寬了教育的陣地,從第一課堂延伸到第二課堂,從“三點一線”擴展到整個校園以至社會,同時也突出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廣大師生特別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各級領導要把校園文化建設列入學校的議事日程,討論和制訂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并納入學校發展規劃中。要充分重視學校領導層的決策和導向,強化執行層的引領和落實,切實做到黨政齊抓,系部共管,師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園文化健康發展,使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染和浸潤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質,把體現大學精神的科學態度、文明風范、價值觀念等帶到社會,影響和感染其他人,從而實現一所大學的精神、價值、作風和理想追求。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它是整個校園文化的外在標志,其核心內涵是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目的應該是使它成為承擔精神文化的載體,建設物質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當前部分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卻背離了這一宗旨,有的學校甚至把校園文化建設等同于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一味強調發展娛樂文化,評價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就時,對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津津樂道。離開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就失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精神文化建設隱含在物質文化建設中,它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實質性的根本性的組成部分,它是校園文化存在的價值意義、職能作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忽視精神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就只能流于形式。
校園精神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精神對學生的人生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素質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它能給予學生情感的精神食糧,使學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發展、快樂生活、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
閱讀書籍就如同與智者交談,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在大廳設計的非正式學習空間——開放性圖書角,便于學生課外閱讀。一排排書架上整齊擺放著各類讀物,為他們制造出一個保羅萬象的世界,供學生自由翱翔。博覽群書的啟迪則是在樓梯間設立了圖書角,學生可不定時交流讀書心得,相互推薦優秀書目,共享書中喜怒哀樂。共享閱讀心得通過對學生書法作品創造的展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得學生在體驗過程中開展學習,實現樂享“富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書法研習的啟蒙展覽文化墻,對創意作品加以造型創意展現,并配以荷花水墨畫,營造出溫馨又不失藝術氣韻的氛圍,使學生更加熱愛藝術。創意的藝術氛圍是將學生繪畫創作采用鑲嵌拼貼的方式,將其合為一體,編織出獨有的墻體畫面,極富現代活力,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亦可向學生傳遞出一種團結和集體的象征。
校園文化是利用學校所有的墻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學生,是一幅有主題的畫,是一首“無聲的詩”,但情深意切,融入了知識、教育、藝術性于一體,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目的。校園文化墻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 用。如詩如畫的校園墻壁風光,布局合理的校園墻壁藝術、文明健康的全面教育宣傳等等,不但會 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還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力量。
校園文化的凝聚即學校精神,也稱校魂。它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歷史積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一個由外到內、由淺至深的發展過程。它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核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良好的學校精神形成,它將構成一股巨大的推動力。因此,要把學校辦成“名校”,就需要這種學校精神的形成和激勵。它對內能創造出一個積極健康、團結向上的能影響校內成員價值選擇、人格塑造、思維方式、精神風貌等關系學校教育質量優劣的環境和組織氛圍;對外又體現了學校的目標要求及辦學特色,在社會上構成巨大魅力和競爭能力。
學生的認識是在不斷地模仿,進而比較、分析和判斷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文化氛圍正是他們模仿的“藍本”。與此同時,校園文化自身滲透著優秀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科學知識,學生在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中,通過不同思維的不斷碰撞,在尋找個人與集體、社會的結合座標的過程中,不斷整合自己的思想與價值體系,從而逐步深入地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并獲取許多課堂上得不到的知識與技能。
學校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所謂校風,即學校富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學意識、育人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以及為全校師生認同的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它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內在潛力。這種高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