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說過: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認識。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它的形成與傳承對一個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加強學校文化管理,培育學校文化品味,形成學校文化特色。學校文化在理性思維層面上是對學校實踐的哲學性反思,明確學校新的發展優勢,確立學校新的發展追求。樹立良好的學校形象,能給學生一種美的熏陶,激發學生良好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提高師生員工的學校生活品味。
學校與社會一樣,面臨著各種文化和思潮的滲透,和諧校園文化承擔著對外來文化、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的整合并加以利用。“育人”是學校的核心和根本任務。通過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氣節、科學的文化素養、深厚的人文底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識的新時代學生。校園文化的建設,尤其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是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學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從層次來說,校園文化又有淺層次與深層次之別。淺層次的校園文化是“康樂型”,它是以娛樂消遣、強身健體、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為主要目的活動。深層次的校園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思維探索型”,如探討哲學、倫理問題和社會、歷史發展問題等。校園文化就其所產生的效應來劃分,可分正效應文化和負效應文化。正效應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學生健康、向上地成長;負效應的校園文化,則使人陷入迷惘、頹唐,或情趣、格調不高。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于良好校風的形成。
校園文化建設就是一種德育功能建設,通過環境來孕育學生心靈,達到教育的目的。校園文化是學校校風、文化理念、辦學成果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品德。好的環境約束人也造就了人。學校的人文管理造就了一個有特色的和諧的團結向上的文明集體。教師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學習、起早貪黑、任勞任怨、團結一致、共同奮進。擁有一個嶄新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師徳修養。學生的自身行為已成習慣:好人好事蔚然成風、環保意識已經形成、學習讀書的興趣濃厚、有很強的愛國意識和自立精神,有正確的坐、立、行姿勢,見面問好禮貌待人,有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環境吸引人,文化影響人,習慣造就人。學校的校園文化正在不斷更新、不斷豐富,力求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校園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發展密切相關,有其強烈的時代性。第五具有超前性,校園文化主體往往有濃厚的探索動力,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潮、反映新需求,出現新動向,有其較強的超前性和活躍性。第六具有同一性,校園文化是一種非制度文化,其活動建筑在充分尊重學生文化選擇的基礎上,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校園中每個成員既是文化建設的客體(受授者),又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創造者和傳播者),具有主客體同一性。第七具有系統性,校園文化是在對外界各種文化吸收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以科學文化為主導,以時代精神為核心、有政治和倫理文化作保證的統一的文化系統,有其相對規范的系統性。第八具有傳承性,校園文化在某些方面(如校風、學風、教風、校園精神等)代代相承,表現出一種傳承性。第九具有地域性,校園文化對不同的學校,有其不同的特色,所處的地方或區域文化將直接融入校園文化,因而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學校根據校園建筑規劃設計綠化布局,如:種植當地特有的植物等,設計各具特色的綠化,構建人文化的花園式學校。校容校貌體現出美的韻味,滿足師生的教學、生活、活動和審美需求。而凈化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外在表現。校園凈化要做到地面無雜物痰跡,墻面無污漬,桌椅無刻印,門窗無積塵,衛生無死角。培養學生愛護校園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樹立凈化校園、保持校園衛生人人有責的思想。
校園文化是師生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不僅彰顯著一個學校發展的理念,更彰顯著一個學校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內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園文化特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內涵、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校園文化就像一種粘合劑,可以使師生產生歸屬感,形成一種內在的向心力,即校園精神。精神是文化的靈魂,能使師生團結一致,這種 精神在校園中增強了全體成員的凝聚力和榮譽感。校園文化生活包含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充滿無限的創造活力,探索進取的求知欲望,激發著每個人的創造能力,對學生智力的開發起 著積極作用。游戲活動等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豐富學習生活,調節緊張的工作和學習,增添情趣。組織的各種活動可以提高藝術修養 ,身體素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