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滲透于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及校園活動之中。充分重視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調動廣大師生全員、全程、全方位自主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讓師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鍛煉,提高文化修養及價值觀念,實現師生和學樣共同發展,共同提高,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我們必須對“建設怎樣的校園文化”有個準確、清晰的定位。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決定事物的基本性質;個性揭示事物之間的差異性,校園文化亦是如此。不論何種校園文化,都應是建立在“環境育人、文化育人”這個共性之上的。否則,所有的工作都將偏離中心,不能切實發揮出校園文化的積極作用,更不可能形成系統化的校園文化。一種健康向上、系統全面的校園文化應包涵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具有親和力的人文空間、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等內容,而這些都需要我們根據學校實際去挖掘、去構建,打造出彰顯學校特色的“書香校園”、“和諧校園”、“綠色校園”等。
校園文化是指以校園微地理環境圈,以社會文化為環境,以學校管理者和總和師生職員組成的校園人為主體,以整體價值觀念為中心的一種亞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樣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合適得當,含有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方面建設的各個方面、合適得當的發展,將為學校豎立起完整而合適得當的文化現象。學校文化是指在一個學校內,由學校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制度出賣文書等構成的價值觀整體體系。它是全校師生的精神家園,決定著學校的價值追求和發展目的。從學校管理程序、流程以及便于操作思索問題,可把學校文化分為1.學校觀念文化、2.學校制度文化、3.學校行為文化、4.學校環境文化等四個層面。
校園環境應寓教于綠、寓教于樂。它應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 學校校園規劃設計是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美麗的環境,使它既有視覺效果,又會使置身于此環境者產生心理聯想,它尤如一個無聲的課堂。在這大自然的課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有著高度的啟迪感。它們對學生年的道德、品格、修養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校園中良好的教育環境、自然環境,能滿足他們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
校園文化按陶行知的見解,學校原本是培育文化的處所,自然要更深地理解文化。教育的功能表現在許多方面,文化最屬基本,主要指潛移默化,陶冶磨礪,往往在無意識中養成。教學也有文化的功用,這靠教師的功夫和用心。
任何一種校園文化,一經形成之后,必然傳承下去,不因時代、社會制度不同而消失,當然會有所損益。然而其精神實質卻是永續的,永生的。校園文化還應是能促進社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學校是匯聚、傳遞、改制、創新文化的高級文化體,教育與文化的相互作用影響著人的發展,建設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一項基礎建設。校園文化,象和熙的春風一樣,漂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在教師、學生、員工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滲透在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它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較深的影響。校園文化多種多樣,其主要形式:一是宣傳教育,即以形勢政策、愛國主義主旋律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報告、講座、媒體宣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