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的基本特征除具有校園文化的一般特征外,還應具有多元性、整合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特征。多元性。和諧的校園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處,相互吸納、相互碰撞、相互借鑒,和諧共榮、繁花似錦的校園文化態勢。整合性。高校與社會一樣,面臨著各種文化和思潮的滲透,和諧校園文化承擔著對外來文化、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的整合并加以利用。科學性。校園文化的建設,尤其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是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實踐性。“育人”是高校的核心和根本任務。通過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氣節、科學的文化素養、深厚的人文底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識的新時代大學生。
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是學校追求的管理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促進學校師生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學校在學風教風督促方面做的較為良好,有定期的課檢以及建立了學風督察小組。但仍存在部分問題,如有同學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希望學校能改善這種情況,也希望同學們能對此建言獻策。校園師生行為文化既是學校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學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體現。學校確定了“以師生發展為本,為師生成長服務”的辦學原則,依靠人并發展人,從而實現每一個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素質,每一名教師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技能與素養。
校園文化四個特點:一是優化有形的校園物質環境,突出一個“美”字。二是優化隱性的校園文化環境,突出一個“啟”字。三是優化無形的師生心理關系,突出一個“愛”字。課堂教學中實施“微笑教學”,使學生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愛的滋潤。四是優化校園制度文化環境,突出一個“導”字。一是通過抓制度建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是通過抓“自教互管”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學校努力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的舞臺,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需要一定的載體,這載體便是活動。創藝享校園文化建設重視實施校園文化建設的學習與創新,校園文化建設應在常規性的文化建設成熟的基礎上,尋找切合校園發展的文化精神,結合校園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準確定位,重點培育,持之以恒,才會取得成效。創藝享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是規范創藝享辦學的重要體現,也是德育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法。從創藝享校園文化的發展歷程、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入手,從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入手,分析探討文化建設的內涵,將創藝享校園文化分解為制度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精神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不僅以人為本,注重人文精神,也是綠色校園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體現安全環保、節能減排、美化綠化的現代社會責任感,比如各種安全教育、環境意識、節水節電身邊小事,熱愛大自然、熱愛小動物等都是其中的內容。 校園文化建設應根據學校歷史、特色、需求,結合現實情況去打造一個教育品牌,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當學校經過長期的建構積淀成為學校精神,學校文化便進入了成熟期,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持續地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以就業為導向,加強職業指導工作是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職業指導工作的有效途徑。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效形式,如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教育部明確規定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工作“要通過文化課和專業課教學、入學和畢業教育、班主任和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社會實踐和課外活動等形式,實現職業指導工作的全員化、全程化”。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注重宣傳先進的企業文化以及行業勞模和學校優秀畢業生的事跡”。引入社會上先進的企業文化,使之扎根于校園文化的土壤中。
注重傳統,挖掘特色,整體規劃,精心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既要改革、創新,又要形成穩定的傳統。要以現有校園文化狀態為基礎,又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規劃校園文化發展的前景。可以把各種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文化設施、觀念、制度,如典禮、儀式、節慶、校徽、校歌、校訓、校風、規章制度、塑像、典型建筑物等保護固定下來;在適當的場所設計一些名人的題詞、警句、格言;塑造與學校辦學定位和特色密切相關的教育名人的形象;設置校園文化墻、文化長廊,文化石,大型雕塑;整體規劃學校的文化節、藝術節、學術節和社團活動,適度開展對外文化和學術交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整體優化、美化校園環境,實現環境的教育功能。
一些學校校內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搞得風風火火,可在社會實踐環節上卻出現了“一頭輕”的問題,不能把握好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實踐間的內在聯系。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應當在學校辦學理念指導下,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踐教育內容貫穿于社會實踐、創新教育和實踐教學之中,建立教學教育實踐基地,完善實踐教學教育體系,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