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所謂校風,即學校富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學意識、育人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以及為全校師生認同的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它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內在潛力。這種高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
加強文化陶冶。教育的本質是文化陶冶。 “文化陶冶”的觀點確立了學校文化建設新的范式,即把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教育過程中不應停留于知識的傳遞,應著力發掘知識的文化陶冶價值;知識的傳授,應該伴有學生體驗的不斷生成;應與學生的心理發展緊密協調,使學生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從而發揮文化陶冶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亦策善能的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校園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這一特定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中人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是指存在和發展于校園內的活動方式和意識現象;校園文化是指學校成員的內在精神和這種內在精神的外在體現;校園文化就是以校園為基礎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校園精神文明的核心內容是建設和諧學校校園文化,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體現。進一步加強學校校園文化研究,充分認識其特征和功能,努力建設和諧的學校校園文化,對于促進學校和諧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這些功能的充分發揮,要求校園文化緊緊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學校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也為校園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發展的動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可通過精巧、和諧、實用的設計,將其融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要參與群體,以課內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創辦特色學校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校園文化的參與者和教育對象是學生他們具有可塑性強、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個性多樣、人生觀還不成熟等特點。在當今開放的社會,面對文化精華與糟粕、先進與低俗、傳統與外來共存,多元文化互相激蕩等社會現象,學生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為此學校教育應力圖營造積極向上、反映學校特色=適應學生需要的校園文化,以引導學生趨利避害,成為存真,吸收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抵制非理性的庸俗文化的傷害,提高學生的素質。
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目前,絕大多數學校都把校園文化建設附屬于學生管理部門(學工部、學生處等),著重強調控制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學習條件的物質功能,只把校園文化建設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并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實施。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設等割裂開來,極大地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正常發揮。這實質上是對校園文化沒有全面、正確認識的表現。
校園文化就像一種粘合劑,可以使師生產生歸屬感,形成一種內在的向心力,即校園精神。精神是文化的靈魂,能使師生團結一致,這種 精神在校園中增強了全體成員的凝聚力和榮譽感。培養創造功能:校園文化生活包含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充滿無限的創造活力,探索進取的求知欲望,激發著每個人的創造能力,對學生智力的開發起 著積極作用。游戲活動等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豐富學習生活,調節緊張的工作和學習,增添情趣。組織的各種活動可以提高藝術修養 ,身體素質等。
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心靈的,是能夠激發青年學生激情,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園的時代性活動等。
學校要把校歌、校訓、校徽圖案及說明、教師誓詞、學校簡介、學校格言、學生口號等這些學校文化精神建設的主要方面,布置在學校各處宣傳專欄和教學樓內,打造了一個特色鮮明的文化校園。學校里的圖書館、陽光書吧、班級圖書角時時都向孩子們張開懷抱,每一個角落都能聞到書香,孩子們在書香里得到熏陶,潤澤,在老師的引領下品味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 為了營造一個融知識性、教育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優美校園,讓師生在思想品德、法制觀念、人際關系、習慣養成和美育修養等方面受到感染、激勵和熏陶,我們在做校園文化建設之前都需要精心提煉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辦學理念。比如“學而知 知而行 行而恒 成習慣”的教育理念是校園文化的基礎。
“我們必須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著眼于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的校園文化建設必然以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指導方針,從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對教師素質要求中加以體現,引導師生員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教師的事業發展和師德培養以及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智力支撐和精神保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奠定堅實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基礎。